《长江日报城区读本》2017年第4期.大成武昌
来源:区委宣传部 发表日期:2017-06-21 11:41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长江日报大成武昌

  第一版

  成立创新发展委员会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武昌催化创新源泉激情迸发

  “东湖之滨,长江之畔;莘莘学子,青春飞扬。活力武昌,最美武汉。为自强不息、渴望通过努力创业就业的我们,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展示风采与智慧的平台。让我们在这最美的城市、最美的校园、最美的春天里,再一次扬帆起航……”4月1日,武昌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走进武汉大学,武大学子创作诗歌激情讴歌创新创业。

  学子们的朗诵言犹在耳。一个月后,一个专为武大学子搭建的创业平台——珞珈创谷开业。这已是半年来,武昌区引进全国知名创孵机构投资运营的第3个众创空间,武昌区创新创业的源泉正在激情迸发。

  今年以来,为强化对全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领导与协调,武昌区成立以区委书记挂帅的创新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的总体设计、全面推进和综合督办,全面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研究解决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大项目。研究制定了《武昌区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了《武昌区科技创新2017年工作计划》,明确了7项目标、19项具体工作任务。创新发展委员会下设5个专项小组,专项推进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招才引智计划五大任务,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把武昌的科教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经济的优势,推动与大学、科研机构、央企的深入合作。

  中科武大·智谷建设去年被列为全市“创谷”计划,为有效推进,武昌区构建高效的组织运行体系,联合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三方联合成立中科武大·智谷建设行动委员会;统筹编制土地、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中科武大·智谷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落实“创谷”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市级关于“创谷”开发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区级“创谷”建设专项配套政策;搭建载体平台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引进氪空间、知卓资本珈卓空间等一批创孵机构,建设孵化平台体系,着力推进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和北斗商用两个主导产业发展,收集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科研成果,储备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项目;点面结合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对智谷范围内所有空间进行调查摸底,整合楼宇空间,推进小洪山科学城开发建设,做好风光村土地整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区政府与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签订《关于合作共建“中科武大·智谷”的协议》,启动创谷核心区——“小洪山科学城”改造建设;与中科院武汉物数所达成了“六个一”的产业发展项目意向,已完成“四个一”的项目落地。

  武昌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走进武汉大学

  武昌区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

  为新“四军”创业梦想提供舞台

  今年5月,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签订“小洪山科学城”合作建设协议,总投资15亿元的中科武大·智谷核心区 “小洪山科学城”正式启动。这是武昌区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开启深度区院合作的典范工程。

  武昌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是全国知名的智力密集区。作为中科院、武大与武昌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中科武大·智谷是建立在院校门口的创新创业梦工厂,为新“四军”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了舞台和空间。

  多年来,武昌区始终注重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今年4月,武昌区与中科院武汉物数所联合举办中国生物医学影像发展战略论坛,与第三方企业上海联影公司共同揭牌成立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创空间。开闸引流、落地转化,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新模式,开创了区域资源融合共生的新局面。

  依托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母基金及其子基金群,在华中金融城核心地段小龟山及周边区域,打造建设“华中金融特区”。

  依托协同基金公司,设立武昌文化创意创业发展基金,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示范街区,推进昙华林文化创谷建设。

  谋划与719所、701所、武船合作打造建设海王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依托三家单位的相关创新研发资源,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研发设计产业聚集区。目前,719所已启动中山路老片区的建设规划编制,拟利用旧城改造的契机,打造建设海创中心。

  谋划与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院等相关设计单位合作推进设计之都建设。依托多家单位的设计创新资源,打造建设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承接和支撑武汉打造建设“武汉-世界工程设计之都”。

  武昌区将进一步撬动辖区武汉大学、湖北大学、铁四院、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以及大连亿达、中民投等大校大院大所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引流源头活水,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创新平台。同时,利用产城融合、城市更新、楼宇空间再利用的机会挖掘空间、再造空间,在大校大院大所大企业周边区域大力建设创新空间载体,聚焦若干个新兴产业方向,在新的空间载体中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和机构入驻,结合武汉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城市合伙人计划以及“双百万”工程的推进贯彻落实,培育壮大武昌区创新主体,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

  中科武大·智谷核心区“小洪山科学城”规划效果图

  14个街道投身创新创业活力四射

  整合资源打造专业化微创空间

  15日,徐家棚街与湖北大学共同举办“校地联手、共推双创”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宣传创新创业政策,推介辖区“双创”空间。活动现场,徐家棚街道办事处主导的水岸国际微创空间与运营团队签订协议。

  为撬动街道创新资源,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创新创业实践,提高街道双创服务水平,武昌区发挥街道在创新创业工作主体上的主观能动性,印发《2017年度街道双创工作实施方案》,激发了街道、社区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情。

  立足资源禀赋,锁定努力方向。针对辖区创新资源梳理调研,结合工作基础和资源禀赋,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锁定辖区内的一家高校院所,明确一个双创工作方向,研究确定街道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广泛接触社会创孵管理运营机构,重点选择、对接1—2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街道双创工作明确方向、奠定基础。

  确定重点项目,打造专业楼宇。挖掘辖区楼宇资源,依托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资源优势,选定独立楼宇,强化楼宇空间的利用引导,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打造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产业覆盖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楼宇。

  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双创空间。整合街道、社区可利用空间,引入专业创孵管理运营团队,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街道双创空间,为入孵创业企业、团队提供场地、资金、信息及技术服务平台支撑。

  搭建招商平台,引进优质企业。围绕街道重点产业发展导向,积极主动对接街道重点资源单位、产业联盟组织,疏通渠道、嫁接资源,搭建产业招商平台,引进一批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进驻专业楼宇、双创空间。

  发挥职能作用,开展双创服务。强化街道服务职能,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为辖区内区级双创重点工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协调服务;为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服务;为辖区创新园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及重点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务服务。

  辖区内14个街道参与双创工作热情高涨。中华路街依托清江饭店旧楼主体改造契机打造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楼宇,成功引入“大成汇”互联网+文化产业众创孵化器进驻楼宇;南湖街利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闲置楼宇,打造建设南湖街社会创新中心,聘请江苏省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整体托管运营,重点孵化培育社会企业这一创新主体;首义路街依托天伦万金大厦存量空间,打造首义极合众创中心,引入科技型创孵机构深圳极合科技公司,谋划发展节能环保、人工智能、文化创意、新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产业。

  徐家棚街与湖北大学校地联手共推创新创业

  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武昌区针对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结合武昌区产业特色,大力依托高校院所,推进政产学研用,挖掘优势产业方向,培育发展相关新兴产业。

  携手中船重工环境公司策划产业联盟年会,启动环保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依托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启动构建“车联网”“桩联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合武船、719所,启动构建高端船舶制造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高端船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跟踪支持国家级重点项目“海上浮动核电平台”建设和中船重工海洋核能开发等新能源高新产业的落地实施,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做好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与中兴通讯、百度云、网易、1001、信中利资本等创新型科技公司交流洽谈,力争落户,壮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成功引入武汉中兴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落户,加快推进中兴通讯大数据众创空间、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联盟建设,助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

  青春码头众创空间

  精准服务企业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制定《武昌区精准服务企业工程2017年度工作实施方案》,遴选130家重点中小企业,组织开展精准对接;召开精准服务十企座谈会,及时了解行业现状,精准聚焦困难和问题,送服务,送政策;组织开展市级示范基地检查验收,推荐东创创意园申报第二批市级示范基地;拟定《武昌区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做好市中小企业协会换届选举工作,组织推荐17家企业出任市中小企业协会新一届会员。

  拟定《武昌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若干举措》,制定投贷联动、政银企对接、设立引导基金、实施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及建立风险补偿制度等七项措施;组织企业申报武汉市成长性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市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利息和担保费补贴及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租赁补贴;实施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为中小科技企业补贴729万元。联合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武汉农商行设立25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为企业提供2.5亿元的授信额度。

  第二版

  珞珈创谷搭建武大校友回汉创新创业平台

  武昌争当校友资智回汉“急先锋”

  8日,武昌区政府、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知卓资本合作建立的华中地区顶级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珞珈创谷在湖北科创大厦揭牌。泰康保险CEO陈东升等30多位武汉大学知名校友出席揭牌仪式,共同见证武大校友资智回汉的强大气场。

  珞珈创谷是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典范

  “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是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发展,充分发掘武汉校友这个武汉最独特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所作出的战略选择。以“资智回珈·共创武汉”为主题的“珞珈创谷”是武昌区、武汉大学落实这一工程的具体行动。市领导评价,“珞珈创谷”是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典范,是资本与技术融合的典范,是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良性互动的典范。

  作为武汉校友的杰出代表,陈东升被聘为武汉“招才顾问”。他先后赴美国、日本等国为武汉代言,积极向国内外各界精英宣传武汉、推介武汉,为广大武汉校友作出了表率。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武汉校友回汉投资创业。

  武昌争当校友资智回汉的急先锋

  武昌区拥有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一大批高校学府和科研、设计院所,是全国知名的智力密集区,也是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最有潜力的城区。

  为加快推进武汉大学校友资智回汉,武昌区积极作为,一手抓校友企业家的资本、市场、渠道等资源,一手抓校友科学家的智力、技术、专利等资源。

  一是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及基金平台,聚焦校友,特别是校友企业家资源。区政府与武汉大学校友总会、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建立了定期沟通联络机制。区政府、武汉大学、武汉珞珈校友企业联盟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珞珈创新天使基金,区政府、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知卓资本共同发起成立了珞珈创谷种子基金。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蹇宏被聘为武昌区招商大使及招才大使。在武汉大学周边,积极引进知名创孵机构氪空间落户,助力武大校友、师生创新创业。

  二是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聚焦专家学者在校师生,特别是校友科学家资源。武昌区科技和产业发展局与武大科发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合作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高校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加快推进实用型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专利技术型成果向市场转移转化。今年区校合作将重点筛选梳理5-10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项目背后的科研团队师生以及校友科学家给予重点扶持。同时,重点关注武汉大学北斗商用产业发展,挖掘北斗商用产业潜在资源项目,利用武汉大学周边资源打造北斗商用产业基地。

  环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武汉分院这一片区是武昌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发力点,该区将以珞珈创谷和中科武大·智谷的建设为承载空间,积极打造卓越创新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国家级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区域,成为武昌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最重要支撑。

  入驻珞珈创谷的公司正在办公

  多层次双创平台星罗棋布

  近日,位于徐家棚街水岸国际社区的微创空间开业,这个街道层面的微创空间,只是徐家棚辖区多个创新创业平台的一个“小兄弟”。仅徐家棚街,就聚集了东创创意园、V+大厦、VV+车联网产业园、绿地国际创客中心、太库武汉科技孵化器、水岸国际微创空间等多个创新创业平台。

  近年来,武昌区通过政府主导建设、高校院所协同建设、社会机构投资建设等途径,建设了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聚集政、产、学、研、金融、中介等优势资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创阵地新局面。

  构筑“两轴一片”创新园区空间布局

  以滨江沿线为轴,布局建设三大智慧创新产业园区。在南部,加快实施白沙洲地区旧城更新改造,打造“白沙·智洲”,将其建设为产城融合的智慧创新创业示范新区;在中部,依托中船重工武船、701所、719所等企业资源,推进建设海王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研发设计产业聚集区;在北部,依托铁四院等企业资源,建设发展杨园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

  以东湖西岸为轴,布局建设两大科教创新产业园区。依托湖北日报、知音传媒和楚天181等资源,推进“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建设,深化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依托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的科研实力和科教人才优势,集合利用院校自身及周边空间资源,打造“中科武大·智谷”,将其建设为国家级科教融合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基地。

  在洪山广场周边及武昌古城片区,布局建设三大融合创新产业园区。在昙华林区域,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示范街区;在华中金融城核心地段小龟山及周边区域,结合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群的落地,打造建设“华中新金融特区”;在中南二路周边区域,打造建设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承接和支撑武汉创建“世界工程设计之都”。

  推进实施“创谷”计划

  依托珞珈山、小洪山及东湖山水景观资源优势,以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为支点,充分挖掘周边空间资源,重点打造八一路智慧创新产业带、东湖南路科教创新体验带,建设“中科武大·智谷”。

  利用白沙洲片区“两江四岸”三环内为数不多、具有较强产业升级潜质、可用于成片成规模开发的产业用地,吸纳创新资源、承接产业功能转移,建设白沙洲智慧创新特区。

  建设各具特色的孵化载体

  利用街道社区的空间资源,建设社区微创空间;利用高校闲置的实验室、办公楼,建设高校大创空间;利用地区优质楼宇资源,建设产业聚集度高的孵化器。

  引进知卓集团、氪空间、小样社区、太库等知名双创孵化机构,建设投孵一体化的创新型孵化器。

  加快建设首义路街千家创客社区、慕金孵化器、太库孵化器、VV+车联网产业园、中科院物数所科创空间、海王科技创新产业园、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2016年全年引进和新建各类创新园区18家,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和团队280余家,集聚就业人数1200余人。

  中科武大·智谷 布局“一城、一港、两带”

  中科武大·智谷,依托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武汉分院的技术和创新资源,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全要素创新体系,构建集研发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全过程孵化培育链条。将成为武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承载区、科教创新的策源地。着力引入国际研发机构、国内外500强企业和一批“城市合伙人”,开展全球产学研合作,建成“卓越创新中心”,支撑全球研发网络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中科武大·智谷于2016年10月25日正式获批武汉市政府“创谷计划”第三批项目。

  ◎总体目标

  打造卓越创新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国家级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区域,将武昌建设成为科教创新引领区、产业创新集聚区、创新创业示范区。武昌区计划投资约3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不少于10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改造楼宇面积不少于25万平方米。力争到2020年,“创谷”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引入国际研发机构、国内外500强企业10家,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留住一批大学毕业生。

  ◎空间布局“一城、一港、两带”

  以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为中心,西至东三路,东、北至东湖南路、卓刀泉路,南至八一路,总用地面积约为3.9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

  空间布局为“一城、一港、两带”:

  一城:建设小洪山科学城,重点打造中科院中区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

  一港:对风光村及省军区相关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改造和利用,建设以科技金融和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创新港。

  两带:一是整合八一路周边的楼宇空间资源,打造集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智慧创新产业带;二是整合东湖南路沿线空间资源,打造集人才交流、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科教创新体验带。

  ◎产业布局

  重点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产业,聚焦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北斗商用和精密测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V+大厦

  武昌区创新驱动中心

  V+大厦(在建),位于友谊大道与学院路交会处,对望湖北大学,处于徐东商圈、汉街商圈、滨江商务区的“核心”交会处,紧邻长江二桥、长江隧道,也是地铁7号线途经之地,区位优势绝无仅有。

  V+大厦以“科技、人才、资本”为主题定位,以创建中心城区武昌区创新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为宗旨,以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为基石,以建立科技创投资本服务平台为驱动。在政策、资源、人才、资本和企业痛点服务体系的推动下营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武昌集聚效应,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圈,吸引海内外优质人才及项目落户武昌,同时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打造成为武昌区创新中心示范园区。

  V+大厦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首期大厦拿出4万平方米搭建“众创”“孵化”“加速”“总部”四大空间,为创业者、创业团队、科技加速企业打造一个满足全成长周期需求的物业空间。

  同时,V+大厦与政府、高校、知名企业联合打造6大平台:武昌区双创服务中心、V+科技展示中心、V+科技投融中心、V+信息技术人才实训中心、V+科教研发及成果转化中心。依托6大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个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的360度大管家服务体系,为企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创新在武昌、加速在武昌、成功在武昌”的城市新名片,为武昌区创新创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V+大厦大厅

  本版撰文:记者李咏 通讯员 冯攀 胡利群 刘金峰

  本版图片:武昌区创新发展委员会提供

  第三版

  恒丰银行武汉分行落户武昌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湖北集齐

  通讯员沈凡 昌金 记者李咏

  8日,恒丰银行武汉分行在武昌沙湖之滨的福星惠誉福莱中心正式开业。至此,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在湖北布局。

  恒丰银行武汉分行落子武昌

  全国目前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此前湖北已有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等11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

  恒丰银行前身为烟台住房储蓄银行,2003年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跻身“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30强”“中国企业500强”。截至2016年末,该行资产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机构总数达到306家,覆盖北京、上海、山东、江苏、陕西、四川、重庆、云南、湖南等多个省市。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16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恒丰银行位列第143名。

  前年起,武昌区即与恒丰银行紧密接触,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引进恒丰银行武汉分行入驻武昌。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开业当天,恒丰银行武汉分行又与武昌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恒丰银行武汉分行负责人戚小村表示,武汉面临“长江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武昌在长江主轴核心区域,区位、资源、经济等各方面优势明显,恒丰银行将为武昌区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及相关产业项目的相关主体单位提供授信支持,全力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武昌金融拼图日趋完整

  本次恒丰银行武汉分行入驻武昌,使湖北省在中部省份中率先聚齐12家股份制银行,武汉中部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武昌金融拼图日趋完整,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越。今后5至10年,武昌区将围绕长江、东湖、沙湖“一江两湖”地区,着力打造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武汉蓝本——华中金融城。在武昌内核近5平方公里区域,整体规划内环最繁华的6大城市特色片区,依托天然生态资源形成的城市公园、沿湖生态商业,拟新建楼宇700万平方米、吸引投资800亿元。未来武昌,将成为华中金融产业的聚集区和金融文化的不夜城。

  企业向恒丰银行员工咨询贷款流程

  中南路金融机构云集,武昌金融拼图日趋完整

  武昌金融业增加值位列全市第一

  2016年,金融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253.15亿元,同比增长16.8%,约占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总值的26%,位列全市第一。金融业税收收入50.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的26.82%。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及金融业税收收入占全区全口径税收收入的比重均超1/4,为全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除了金融业增加值总量领跑全市以外,武昌金融业占全市比重、占本区GDP比重、对本区GDP贡献率及拉动增长方面均为全市第一,武昌在全市金融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及金融业在武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已基本确立。

  武昌区现已聚集全市40%以上的省级以上主要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小额贷款、金融服务公司、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典当等金融业态逐步完善,传统金融与新金融交叉融合发展,金融产业及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区汇集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250余家,其中主要金融机构(含金融管理机构及经“一行三会”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90余家,其中金融管理机构5家,省级以上银行机构14家(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4家、外资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区域总部型保险机构22家,证券期货机构43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1家,财务公司1家。

  制图 夏洋

  “新金融特区” 行动计划深入推进

  2015年,武昌区明确提出“新金融特区”行动计划,并启动“华中新金融产业园区”筹建申报工作。选址设立“华中新金融孵化中心”,旨在重点引进和培育互联网金融、股权投资机构、具备资产证券化业务资质机构等新金融企业,实现新金融企业的集聚、规范发展。

  对入驻孵化中心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免费拎包入驻或租房补贴、开办费、财政贡献奖励及高管人才奖励等支持。孵化中心挂牌运营以来,引进了湖北盛世宏图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合伙)等一批新金融企业,共为26家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新金融孵化氛围逐步显现。

  为支持辖区金融业发展,武昌区从落户奖励、房屋补贴、经营贡献、企业高管奖励等多个方面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并对落户华中新金融孵化中心且符合产业定位的新金融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为持续推进“新金融特区”行动计划,武昌区还将打造基金大厦,这一特色楼宇将围绕基金募、投、管、退等环节,吸引基金相关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

  贴身服务金融企业,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与问题。通过召开工作研究会议、交流座谈会、论坛等形式,加强政府与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今年以来,武昌区金融局已开展“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座谈会、金融机构“十企”座谈会、基金大厦征集意见座谈会、金融机构迎新座谈会、上市投融资交流会等金融交流活动。

  与此同时,武昌区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围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积极开发大数据金融平台,拟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联合公、检、法、工商、街道等部门力量,加强风险预警防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金融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华中新金融产业园区

  ·链接·

  华中新金融孵化中心孵化服务26家企业

  “华中新金融孵化中心”于2015年11月启动建设,系华中首个新金融孵化中心。孵化中心选址武昌区中北路227号东信资本大厦23、24楼,租赁面积合计1747.36平方米,由武昌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负责运营管理。

  2016年4月,孵化中心装修完成并投入使用,配备公共会议室、项目洽谈室、接待室、文印室、档案室、茶水间等。23楼主要为企业办公区,共有七个区域,设80个工位,配备完善的办公设备,企业团队可以拎包入住;24楼主要为会议室,设大、中型会议室、多功能会议室、接待室共9个,可满足不同的会议需求。

  制定《华中新金融孵化中心管理办法》《华中新金融孵化中心会议室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及入孵企业登记表、会议室使用登记表、物品领用登记表等规范性表格,保证孵化中心规范有序运营。举办武昌区“新三板”“四板”挂牌培训会、网贷监管政策解读与落地、入驻企业员工培训会等活动,为企业构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孵化氛围。

  自2016年4月投入运营至今,已为26家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华中新金融孵化中心内的办公场景

  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近年来,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上市、挂牌融资积极性逐年活跃。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上市、挂牌企业26家,注册资本总计99.27亿元。其中上市公司6家,2015年总市值达715.72亿元,再融资4.45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总资产6.71亿元,实现再融资5031万元;2016年,武昌区新增华视股份、贝克药业等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17年5月新增1家。这些上市、挂牌企业主要分布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新闻传媒业等行业。此外,股权投资类基金机构加速聚集。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基金机构79家,其中私募类基金机构78家,公募类基金区域总部机构1家。这些基金机构中,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9家;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群相关机构在武昌落户36家,产业基金所占比重接近全区基金总数的一半。

  为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工作,武昌区给予上市、挂牌奖励资金支持,减轻企业上市、挂牌成本压力。目前,武昌区对符合奖励政策的企业已基本完成了资金兑现工作。成立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工作小组,服务辖区“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支持辖区企业申报省市级“金种子”等上市后备企业计划,建立并动态更新我区上市后备企业库。组织企业参加武昌区“新三板、四板”挂牌培训会、“金种子”上市后备企业座谈会、对接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上市后备企业融资洽谈会,为企业上市(挂牌)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今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谦诚桩工

  本版撰稿:记者李咏 通讯员 昌金 刘金峰

  本版图片:武昌区金融工作局

  第四版

  武昌区向16名招才大使颁发聘书

  “1123”工程推进招才引智

  8日,武昌区向16名招才大使颁发聘书。这首批16名招才大使包括专家学者、杰出企业家、知名校友、社会热心人士以及有关社会组织负责人。

  今年以来,武昌区全面贯彻落实市党代会关于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以“1123”工程为统揽,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招才引智工作取得新进展。

  深化“1”项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成立区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区招才局,按照“虚拟机构、实体运行”模式开展工作,内设综合管理部、人才发展促进部、招才引智工作部、“双创”协调推进部等4个办事部门,统筹全区人才工作职能、政策、资金、力量,履行牵头抓总、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的职能,强化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协同推进。科学合理构建招才引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指导,推动招才引智工作落实。

  制定“1”个方案,加强顶层系统设计

  结合武昌实际,起草了《武昌区招才引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研讨会收集各方意见,不断完善方案。召开区招才局第一次局务会,对全区招才引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阶段性具体工作要求。全面梳理、整合、完善相关职能单位涉及招才引智工作的各类人才、项目、平台、金融等政策,形成全区招才引智政策清单。

  落实“2”个百万,形成招才引智合力

  积极参与全市“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系列活动,撬动武昌校友资源,促进以才引才。举办“大城崛起与支点支撑——武汉投资机遇高峰论坛”,促进人才、创新、资本等现代产业发展要素的聚集。推进落实各类人才计划,组织10余名高层次人才申报第三批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武汉市第五批“黄鹤英才计划”,首批450万元资助资金即将拨付。

  积极落实“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区领导多次研究部署全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起草“留住大学生”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讨会,邀请省市相关主管部门、高校、企业界代表为“留住大学生计划”出谋划策。在武汉大学开展武昌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活动。组织举办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创业明星评选,共评出各类创新创业大学生人才35名。举办“我为青春武昌代言”活动,遴选12名“青春武昌代言人”。成立武昌区金融青年团联盟。首批3家“武昌区大学生双创空间”正式揭牌。

  打造“3”大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围绕人才引进、培育、成长,着力建设事业发展、综合服务、交流凝聚三大平台。

  不断拓展人才事业发展平台。今年以来,区政府与中科院武汉物数所、上海联影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建设中科联影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中国生物医学影像院士工作站、中科天眷科创空间。区政府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合作共建小洪山科学城正式签约。建设小洪山科学城是中科武大·智谷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武昌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逐步完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谋划建设全区人才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和方案设计,计划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建成的区人才服务中心将集人才公共政务、人力资源、法务、税务、商务等服务项目于一体,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丰富提升人才交流凝聚平台。召开以“创新领航 智汇武昌”为主题的武昌区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特邀9名武汉“城市合伙人”共话创新型城区建设。以九万里人才基地为主平台,组织开展人才沙龙、读书会、联谊会等活动,促进企业及人才之间的交流。积极联系媒体,开展人才企业形象宣传推广。通过“武昌人才”公众号推送信息40余篇,充分发挥平台的信息发布和综合服务功能。

  武昌区高层次人才座谈会

  本版撰文:记者李咏 通讯员 向阿芳 刘达

  本版图片:武昌区招才局

  

  武昌招才大使

  (按姓氏笔划排列)

  

  朱运德

  武汉起点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经济师,民建武昌区委员会经管支部主任、武昌区第十二届及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湖北省第十三届青联委员。其创办的武汉起点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中基层人力资源服务领军品牌,也是全省第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人力资源公司。公司现有外包客户500多家,管理外包人员5万多人。公司成立至今,已为100多万人免费找到工作。

  白翀智

  湖北华夏创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五四青年奖章、武汉市青年联合会商贸界别秘书长、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武汉市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创业导师,大力扶持青年见习就业创业,帮助青年就业达8000余人,帮助优秀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企业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获武汉市委宣传部“十佳青年书香号”。

  汤宏

  湖北纳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省就业促进协会会长。纳杰是湖北地区最早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之一。2016年通过纳杰,约39600人找到工作,平均每天约180人顺利入职,占湖北省通过人力资源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比例的40%以上。创立华中最大权威招聘媒体《纳杰招聘专版》,搭建人才就业桥梁。

  王季明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经济专业,金融学学士;1995年至1997年在武汉大学英语系学习,获英语学士学位。有近30年金融从业和学习经历,先后从事过银行、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突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连续多年获得信达公司系统具有突出贡献年轻领导奖励。

  李俊

  富邦华一银行武汉分行筹备组组长,经济学硕士,CTP国际财资管理师,中国金融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青联委员。先后在交通银行武汉分行担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行长等职务,曾任交通银行襄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交通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2015年7月至今任富邦华一银行营业部副总裁、武汉分行筹备组组长。

  李楷

  武汉珞珈咖啡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武汉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现任美国思科公司华中区总经理,曾担任美国IBM公司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华中区IT行业领军人物之一。武汉大学校友众筹创业咖啡“珞珈咖啡”联合创始人,“珞珈咖啡”现任执委会主席。获武汉大学优秀创业导师称号,曾带领武汉大学创业团队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

  汤民安

  上海猎才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资深猎才专家,上海猎才网创始人。曾任职国企总经理、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和中国上海人才市场高管,在企业战略咨询、高端人才猎聘、科技企业投融资等领域拥有丰厚的实操经验和成功案例,对人才产业未来演进方向有着厚重积累和深刻认知。

  何翠文

  武汉杨园教育科技创业园董事长。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高级经济师。从事经营管理、企业策划、资本运作20余年。1993年创立武汉大福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2012年,投资成立武汉杨园教育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被授予中国杰出创业女性、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昌区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武昌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陶闯

  加拿大国籍,知卓创新资本集团董事长、珞珈基金管理人、珞珈创谷创始人代表,中国企业家正和岛上海岛邻机构常务主席、上海欧美同学会创业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大学校董、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理事。2014年获最佳互联网科技投资人、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大奖,入选2014中国经济人物,2016年被评为伯克利华人校友会杰出华人企业家。

  张林

  武汉世纪尚文孵化器公司董事、总经理;武汉世纪天创产业园运营公司董事长,在武昌运营的5.5创意产业园获各界好评,先后帮助吉时同光公司、雷云科技公司、众菜网等企业融资1.2亿元,园区先后被评为市级孵化器、省级孵化器,中心性创新平台和示范众创空间。截至2017年,武汉世纪天创产业园服务企业800家,管理基金规模14亿元,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新孵化和产业园区运营机构。

  张志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技术委员会主席、民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公司财务分析与预警、公司治理与并购。湖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中心财务专家、湖北省特约审计员、湖北省科技厅和武汉市科技局特聘财务专家、东风汽车和烽火通信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

  周欣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副所长,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博士,美国哈佛大学、Brigham妇女医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磁共振成像与波谱仪器和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套流动系统超极化129Xe肺成像装置。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2017年获武汉市首批“资智回汉杰出校友”。

  蔡大明

  中共党员,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船舶流体力学专业,曾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所党委书记、副所长,2015年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获得多项国防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工委二等功,无锡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等荣誉。

  曹明江

  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七一九所主任助理,第七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部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蹇宏

  贵州遵义人,198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政治经济系。现担任正隆(北京)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是中国著名当代保险业营销员,中国大陆第一位MDRT(美国百万圆桌会议)顶尖会员,北京首届全国“十大保险明星”,2001年成为MDRT中国区地方主席,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保险营销第一人”。2017年被聘为武汉市“招才大使”。

  彭骥

  凤凰湖北副总裁、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武汉市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委员,民盟武昌区工委副主委、湖北省红十字基金会理事、湖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网络界人士分会副会长、武汉市双创导师团导师,光谷新媒体产业联盟理事长,武昌区新媒体协会副会长。

  ·链接·

  武昌区人才发展计划

  未来3年,武昌区将重点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培育核心人才力量,大力推动招才引智。以高端人才为龙头、“武昌英才”为主干、青年人才为基础,形成200人左右的产业领军人才队伍,为武昌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引进培育省市高层次人才。瞄准10年甚至20年后的未来产业方向,对照武汉市“城市合伙人”标准,开展专项引才活动。以中央“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市“黄鹤英才”计划人才及相当层次人才为重点,力争每年引进1-2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培育至少30名市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人才。

  深化“武昌英才”计划。组建区级人才评价遴选委员会,调整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借助“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契机,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以武昌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指引,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进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产业急需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精准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青年人才工程。联合辖区高校建设3家以上创业学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落实“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设立“社区公共户”,建设“人才公寓”,力争5年留下10万大学生。深化“青桐计划”,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健全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实施“优青计划”,通过创业大赛、项目评审,每年资助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九万里”武昌人才基地

  “九万里”取自李白《上李邕》中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寓意人才与城市结成共同体,在资源与服务的助推下飞速成长,共享成功、共创未来。九万里武昌人才基地是武汉市首个以人才为主题、以投资为纽带的产业综合承载平台,总面积6400,设6个功能区域。基地坚持最优资源服务最优人才理念,重点集聚符合“武汉城市合伙人”标准的创新创业人才及知名投资人,以“互联网+”及高新技术为主导业态,以“投资+服务”为主要方式,推动优质人才及项目落户武昌,加速人才发展。

  目前已有3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名武汉“城市合伙人”、7名“黄鹤英才”等领创的20余家人才企业入驻九万里。基地通过制定人才落户新政,为人才创办企业提供场地支持,制定入驻人才服务包,以“全帮助、全服务”模式给予了人才及团队最宽松最便捷的外部环境。通过组建由知名投资人、行业领军人才为主体的区级人才评价委员会,实现了以专业化、市场化标准精准引进人才。通过开展九万里读书会、创业青年联谊会、创业者交流座谈等活动,搭建了人才沟通交流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自正式运营以来,九万里基地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引人才、聚资源、促产业”的功能。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