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复兴新征程》武昌篇
来源:数据补录,区委宣传部 发表日期:2017-09-27 17:27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长江日报 复兴新征程

  第一版

 

1

  坚持创新驱动 引领转型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中共武昌区委书记 张幸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昌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要求,勇担使命,真抓实干,奋力前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实现新发展。过去五年(2012-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637.25亿元增长到971.6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34.1亿元,占GDP比重85.8%;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从112.9亿元增长到187.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48.7亿元增长到122.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主要经济指标规模稳居全市中心城区前列。

  坚持战略谋划,发展路径更加科学明晰

  我们深刻把握国家、省、市发展的新态势、新目标、新要求,同时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从实际出发、从区情出发,通过集思广益、深入研究、系统谋划,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奋斗目标,确定创新和投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引领武昌可持续发展。市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后,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总体目标和市委提出的“四张成绩单”“十个狠抓”要求,我们结合武昌实际,研究制定创新驱动工程、投资拉动工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亮点区块建设工程、生态互动工程、改革推动工程、平安维稳工程、红色引擎工程等“八大工程”,把目标任务细化到项目清单和时间节点,确保全面工作的统筹推进和有序实施。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动力不断积蓄释放

  始终把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新平台,发展新产业,构建新动能。以总部经济为龙头,推动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优势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快进行。谋划推进“中科武大·智谷”等一批专业化双创平台建设,着力推动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武昌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集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新的发展动力正在形成。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重要抓手,积极先行先试,推动“大部门”制机构改革、以“三办”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理顺政府职能关系,构建发展新体制,为武昌发展提供动力保证。

  坚持投资拉动,城市面貌更具现代气质

  大规模推进城区更新改造,每年新启动实施旧城改造项目20个以上,年均完成房屋征收100万平方米以上,二环线内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老旧厂房、老旧社区较为集中的水果湖、积玉桥等片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华中金融城三大功能区加快建设,华中金融城、联投时代中心等项目快速推进,中南、中北路沿线保利广场、长城汇、德成中心、万达总部国际等一批高端商务楼宇投入使用。白沙洲、杨园地区城市规划设计不断深化。大力实施城建攻坚计划,武汉大道、长江大道、雄楚大道、鹦鹉洲大桥等骨干路网以及轨道交通2号、4号线建成通车,7号线、8号线主体工程完工,城区5条主干道和50余条次支路先后竣工,城市排水系统、绿道和停车场建设持续推进。深入推进“城管革命”,市容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管理工作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坚持文化引领,文化文明成为城市名片

  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工程设计、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发展,首义文化、黄鹤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进一步激活,万达武汉中央文化区成为武汉新的文化地标,昙华林历史街区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武昌文化产业发展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日趋成为全省、全市的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逐年增强,省图书馆新馆、市工人文化宫等一批大型场馆投入使用,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日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积极塑造武昌城市形象,“大成武昌”形象深入人心。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积极探索,形成文明城市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武昌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等活动深入开展,连续六届获得市级文明城区称号,道德模范及功勋市民等人数居全市之首。

  坚持绿色发展,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充分发挥滨江滨湖、山体众多等自然优势,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加强山体、湖泊等自然生态建设保护,大力推进蛇山、小洪山、螃蟹岬等山体恢复,推动水果湖、沙湖及楚河水生态治理工程,加大晒湖、紫阳湖等水体修复力度,高标准建成沙湖公园,改造升级洪山公园、紫阳湖公园,城市生态涵养与生态保育功能不断提升。加强沿江、环湖、依山绿道建设,加强道路、桥体、社区绿化建设,高标准设计布置园林造景,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0%。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机制,探索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大力开展治水、治废、治气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城市资源利用节约体系,推行建筑节能,有效控制能源消耗,积极倡导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生活方式,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坚持民生优先,居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以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全力打造“红色物业”,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基层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逐年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4万元,过去5年年均增幅超过GDP增速。就业质量更高,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中、高考成绩连续在全市领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建立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创造性开展“老吾老”行动、城市精准扶贫等工作,关注和改善残疾人生活,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坚持从严治党,筑牢武昌发展政治基础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观念,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促进政治生态持续好转。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谋划实施基层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支部生根工程,总结固化党委(党组)和党支部管党治党经验做法“双二十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全区党章意识、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生活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成效明显。紧扣“八个红色”主题,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深化基层党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武昌基层党建品牌特色彰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问题,大力整治“新衙门作风”和“微腐败”,深入开展区委巡察和监督执纪问责各项工作,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的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各方面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进一步推进武昌改革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凝聚力量,继续前行,为把武昌早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而努力奋斗。

  策划: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徐章龙 刘庆国 刘金峰 况昕昀 黄杰 陈克军

  图为:现代时尚的中南路、中北路

  第二版

 

2

  创新型城区的华丽蝶变

  武昌曾是武汉工业中心之一,然而随着传统产业在中心城区的退出,武昌区的经济出现了“瓶颈”。穷则变,变则通!过去5年,武昌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以总部经济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16年底,共有196家企业总部进驻武昌,主要扎堆于华中金融城和滨江文化商务区。位于滨江文化商务区的绿地中心,正在以“每天不一样”的姿态飞速长高,见证着武昌区从昔日工业中心到创新型城区和未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华丽蝶变。

  创新驱动,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据统计,武昌区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71.6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187.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2.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主要经济指标规模稳居中心城区前列。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8%,对全口径税收贡献度达90%。

  除了总部企业聚集,武昌也受到创新创业团队的青睐。为了做好双创工作,武昌区从顶层设计上予以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利用稀缺的产业发展用地,先后建设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共20多个,均深受创业者的欢迎。业内人士评价说,武昌区具备人才、生态、资金、城市功能和行政资源等诸多优势,是符合双创工作全要素的城区,这里必将成为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武昌区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工程设计、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发展,武昌文化产业发展远超省、市平均水平,日趋成为全省、全市的文化中心。

  为民筑城,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近年来,武昌区大规模推进城区更新改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完成重点工程征收125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征收21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二环线内城中村改造。武昌还大力实施城建攻坚计划,武汉大道、长江大道、雄楚大道、鹦鹉洲大桥等骨干路网以及轨道交通2号、4号线建成通车,城区5条主干道和50条次支路先后竣工,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0%。

  过去的5年里,武昌区的文明程度稳步提升。随着“城管革命”深入推进,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市容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管理工作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形成文明城市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武昌经验,连续六届获得市级文明城区称号,道德模范及功勋市民等人数居全市之首。

  武昌区还出台《“四水共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示范区为总体目标,努力让水更安、更畅、更净、更优,促进人水互动、人水和谐、人水共生,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滨江画廊,显河湖灵秀”,让居民群众乐享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人水交融的优良生态环境。

  红色引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过去5年,武昌区以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初步形成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层服务群众、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预计超过4.4万元,年均增幅超过GDP增速。

  武昌区坚决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基层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支部生根工程,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党章意识、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生活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成效明显,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更加完善。

  今年以来,武昌区委突出组织区域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活动多样化、保障集约化,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紧紧围绕“八个红色”,切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

  【所获荣誉】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湖北省文明城区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先进城区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湖北省旅游工作先进区

  湖北省基层党建先进区

  【数说成就】

  人均可支配收入

  十二五期间,武昌区注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预计超过4.4万元,年均增幅超过GDP增速。

  落户总部企业

  台湾土地银行、韩国企业银行等196家总部企业落户武昌,占全口径税收的比重上升至36%,成为区域税收贡献的中坚力量。

  地区生产总值

  2016年GDP达到971.6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187.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2.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2017年更是开局良好,截至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69亿元、增长8.1%,招商引资426.4亿元、增长80.1%,主要经济指标规模稳居武汉中心城区前列。

  招商引资总额

  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9亿元,引进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656家,招商引资总额达1530.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0家。全区共有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248家,其中主要金融机构(含金融管理机构及经“一行三会”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88家,占武汉市同类型金融机构总量的40%以上。

  全区绿化覆盖率

  过去5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完成重点工程征收125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征收21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二环线内城中村改造,累计拆迁565万平方米。完成沙湖公园建设,启动晒湖公园改造,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0%。

  基层党建工作

  连续3年区财政投入1亿元用于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档升级,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达到80%。1.9万余名在职党员进社区,认领服务岗位8316个,认领“微心愿”2500余个。

  图为:滨江文化商务区范围

  第三版

  

3

  围绕未来五年目标任务

  武昌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站在国家“两个一百年”交会的重要历史节点,身处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武昌区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承担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与核心功能。武昌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确定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将坚持创新和投资“双轮驱动”,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武昌建设成为创新动力强劲、经济实力雄厚、文化魅力彰显、社会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的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建设高端服务集聚区

  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新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滨江商务区、武昌古城、华中金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部经济和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质量和能级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90%。

  建设社会建设示范区

  打造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基本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建设科教创新领先区

  打造1-2个国内外一流的科教研发基地,建设1-2个全国领先的“创谷”、各类孵化载体以及多个国内外重要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构筑中部创新人才高地,实现各种创新资源要素的相对集聚与创新环境的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创新驱动体系,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努力建成全市创新型城区。

  建设文化发展繁荣区

  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激活,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工程设计、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世界设计之都品牌初步形成。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区

  重点区域旧城改造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综合交通更加优化,城市管理、环境治理更加精准有效,自然山水、园林绿化更加优美,“智慧武昌”建设更加深入,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优质,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开新步伐,武昌大气、开放、文明、亲和、包容的城市品质充分彰显。

  武昌区将在八个方面着力:

  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创业热情,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集聚,建设一批优质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引进一批优秀城市合伙人,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优化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互联网+重点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城市建设,深化开放合作,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力。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旧城改造,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扩大开放合作格局。

  发挥文化优势,锻造文化力量,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力,传承发扬优秀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生态文明,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切实改善民生,建设共建共享的幸福武昌。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治武昌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优化政治生态,为武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武昌发展自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夯实管党治党基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忠实践行为民宗旨;落实从严治党责任,营造清明政治生态。

  图为:武昌区众创空间分布图

  第四版

 

4

  抢抓复兴大武汉历史机遇 书写建设新武昌华彩篇章

  亮点纷呈的武昌滨江文化商务区

  ——访武昌区区长刘洁

  勇担当善作为,锚定新方位铸就新辉煌

  问: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目标,如何体现武昌担当,促进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和要求精准落地见效?

  刘洁:围绕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创新驱动、投资拉动、改革推动、城建带动、环境联动发展要求,区委、区政府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深化区情研究,谋划发展定位,确定未来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努力把武昌建设成为创新动力强劲、经济实力雄厚、文化魅力彰显、社会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的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全区上下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同心戮力,务实拼搏,稳存量、扩增量,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抓重点、克难点,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抓统筹、强服务,促民生质效持续改善。

  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5.69亿元、增长8.1%,招商引资426.4亿元、增长80.1%,地方公共预算收入83.83亿元、增长44.7%,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全市中心城区前列。开局良好,未来可期!

  促转型增活力,适应新常态实现新跨越

  问:新常态下,如何在激烈的比拼赶超中占得先机、把握主动权,在推动发展方面武昌将采取哪些举措?

  刘洁:作为首府之区、首义之区、首善之区、首创之区和首位之区,武昌有责任、也有信心,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好标兵、做好表率。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力争到2021年GDP超过16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市前列。

  强化创新引领。依托辖区内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701所等科教优势资源,打造“中科武大·智谷”,构建环中科院武汉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国家级科教融合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基地。将人才科教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经济的优势,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建设科教创新领先区。

  聚焦主导产业。以总部经济为龙头,着力提升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质量和能级。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建设中部金融高地;做大做强工程勘察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产业,助力建设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推动商贸业高端、特色、体验式发展,建设现代时尚之城;充分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智慧旅游示范城区建设。壮大精密测量、信息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业GDP占比超过90%,加快建设高端服务集聚区。

  增强内生活力。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断改进和创新举措,着力招大引强,策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商务楼宇,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益。大力推进“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加快新民营经济发展,构筑人才、资金聚集高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营造法治、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让广大投资者、创业者在武昌放心、安心、舒心地工作生活。

  强功能优品质,开拓新视野塑造新形象

  问:当前,武汉正致力于打造世界亮点城市。处于长江主轴重要区域的武昌,在城区规划建设方面有何打算?

  刘洁:武昌半城山水,自然禀赋优异。作为城市的“当家人”,我们有责任经营好这座美丽的家园。着眼于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注重历史遗存、文脉保护,展现城市个性;突出人本理念,提升城市灵性;加快显山透绿,彰显城市本性。

  加快亮点区块建设。尽快启动中华路、月亮湾城市阳台和长江右岸大道示范段建设,加快土地整理和旧城改造,着力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对标浦东新区、珠江新城,将滨江商务区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承载区和形象展示区。完成昙华林、斗级营保护性整治,实施蛇山北区综合改造,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面貌。加快推进华中金融城建设,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

  提升城市承载力。高标准推进白沙洲、杨园、中南、南湖等8大片区旧城改造,力争到2021年累计完成旧改征收55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构建内外畅达、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总体规划的快速路、主干道基本建成,次干道、支路建成率达90%以上。持续加大事关群众生活的水电气改造、环卫设施、停车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居民出行、居住环境。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充分发挥滨江滨湖自然优势,做好人水和谐、水美城兴的大文章,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武昌。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行系统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源头治水、全民治水,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探索“大湖+”,实施蛇山北坡、小洪山等山体恢复,推进沿江、环湖、依山绿道建设。

  兜底线保安全,立足新起点迈出新步伐

  问:作为老城区,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达民意、惠民生、得民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刘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追求。我们将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富民惠民,到2021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万元以上。高标准建设一所国际学校、一家国际医院、一座现代化体育中心和一家现代化养老中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断增强武昌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管理精细化,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构建多样化养老生态圈。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全面完成脱贫目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因病、因灾致贫群体和残疾人帮扶工作。大力筹措保障性住房,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多层次扩大就业渠道,推动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践行绿色教育理念,深化优质均衡发展,彰显“学在武昌”优势。推进医药分开、分级诊疗和医养融合,形成新型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格局,打造“健康武昌”品牌。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擦亮“文化武昌”名片。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凝聚群众、巩固基础为根本,打造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做优红色物业,健全“三方联动”机制,提升社区自治水平。完善区、街、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武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在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中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第五至八版

 

5

  共享发展成果 让武昌人更有获得感

  图为:欣欣向荣的武昌城区

  过去5年,武昌区的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其中包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明程度稳步提升、文化魅力日益彰显、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等方面。8位市民代表的个人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武昌区的8大进步。

  大学生创业者、武汉雷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黎:

  扶持大学生创业,是武昌经济实力增强的表现

  大学生创业者余黎最近很忙,忙于策划制作一款新游戏,并准备以此进军海外市场。2015年初,新洲伢余黎回到武汉创业,注册雷云科技公司做起了手游。创业资金并不充裕的他,幸运地选择了武昌一家创业孵化园区,在园区的帮助下,他顺利拿到融资,从此将公司带到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余黎本科毕业于北航,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毕业后回到武汉一家师范学院执教,后因评职称时学历不够,因而决定脱产考研。余黎随后进入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读研,其间他负责武汉大学孵化的一家苏州动漫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为他日后创业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2015年初,余黎回到武汉注册了雷云科技公司,进军热门的VR/AR游戏行业。半年之后,余黎筹集的30万种子资金几乎快要耗尽。就在这时,他找到了武昌5.5创意产业园。该产业园是由武汉市政府、市科技局、武昌区科技局、尚文地产、世纪天创联合打造的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

  据5.5创意产业园总经理张林回忆,园区在了解余黎的情况之后,帮他修改了融资计划书,与10多家投资机构对接,两个月后,余黎就获得融资250万元,目前企业估值4000万元。

  “武汉园区和投资机构的效率真是太高了!如果不是当时投资方签约放款的话,我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余黎坦言,他此前曾认为,只有北上广深的风投机构才有这样的魄力,而武汉的风投则属于“没有风险才投资”。而这一次融资的经历,彻底刷新了他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知。

  没有了资金压力的余黎,从此开始专注于手游的开发,全年公司开发上线了“Neon Break”等多款单机版手游,并在德国、法国、葡萄牙及东南亚等国市场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国内的玩家多半习惯于为网游付费,所以国内单机版游戏较难盈利,而欧洲等国玩家则愿意为好的单机版游戏付费。”尝到甜头的余黎,目前正与重庆的一家兄弟公司联手打造一款新的手游,将来也要瞄准欧洲市场。

  除了得到产业园的帮助,余黎还享受到了政府的多项优惠政策,他不仅获得了8万元的创业项目奖励金,去年年底还获得武昌区政府部门全额退免房租。“虽然我创业不是为了政策,而是为了市场,但政府部门提供的这些支持,大大减轻了创业者的压力,也让我们更有信心!”余黎表示,如此真心实意、大手笔的扶持大学生创业,正是武昌区经济实力增强的表现,“我愿意扎根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创出更大的一番事业来!”

  武昌区原纺器社区居民顾虎城:

  两次搬家,见证城市面貌更新

  30年前,顾虎城找了份“铁饭碗”的工作,离开了父母居住的原武汉印染厂宿舍,搬进自己单位两室一厅的宿舍楼居住。30年后,曾经高大上的宿舍楼,早已被列入危房改造范围,他又搬回了武汉印染厂的原址居住。所不同的是,昔日的工业重地,已然崛起为武昌最耀眼的滨江文化商务区。

  顾虎城回忆说,他老家原本在上海,很小的时候跟随父亲迁到武汉,当时就住在原武汉印染厂的宿舍(现为积玉桥街四清里社区)。

  据了解,当年的积玉桥片原是国有纺织企业云集之地,居住环境并不理想,比如武汉印染厂里有几根烟囱,排放出大量烟尘。当年的武汉人夏季还有睡竹床露天纳凉的习惯,但印染厂附近的居民不敢露宿,因为担心次日身上积了一层黑灰。

  顾虎城年轻时当了几年兵,并于上世纪80年代成功考上武汉大学的研究生。1987年,顾虎城被分配到原武昌纺器厂纺织研究所,担任高级工程师,并分得单位宿舍两室一厅的住房(原纺器社区)。相比于以往,新的住所可谓是高端大气上档次,顾虎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顾虎城回忆说,改革开放之后,原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他作为科技人员,也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办科技企业,下海经商。2000年左右,顾虎城的女儿顺利考到英国留学,并于毕业后进入德国一家银行工作。2010年之后,顾虎城办理了德国的长期居住手续,每年在那里住3个月,照顾女儿的家庭。

  “我在德国住不惯,觉得还是家乡好。”顾虎城说,2016年他正式回到了武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宽敞明亮的纺器社区,已渐渐变得不适合居住。

  早在2006年,原纺器社区就被列入危房改造范围。此前有媒体记者在该社区探访发现,虽然室外春光明媚,但该社区某些楼栋犹如黑洞,斑驳的墙壁裸露出红色砖头,头顶电线如蜘蛛网,一踏上木质楼梯就嘎嘎作响,稍不留意就会卡脚。

  顾虎城当时并没有炒房的概念,但觉得的确该换一套房了。他于2015年就开始着手委托中介机构帮他用老房置换新房,最终加了一些钱,购置了积玉桥街某高档小区的一套房产。“那个小区就是在武汉印染厂的原址上建造的,我当时选择这里,就因为曾经是在这里长大的,想找回儿时的感觉。”顾虎城说,让他颇感意外的是,这一带如今被划入武昌滨江文化商务区的版图,成为大武汉的亮点区块之一。

  在朋友家寄居了一些日子后,顾虎城将于近日搬入新家,他不由得感慨:“武汉这几年的发展真是太快了,城市面貌真是日新月异!”

  安徽籍商贩“烧饼哥”林永彬:

  “最美城管姐”让我从摊贩变成老板

  就在9月26日,安徽小伙林永彬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工商营业执照,他终于从昔日躲避城管的流动摊贩,变成了一名合法经营的小老板。而这背后,离不开武昌区城管委水果湖街中队书记王金玲的鼎力相助。今年3月份,王金玲得知这位“烧饼哥”屡次占道经营背后的辛酸故事后,主动帮他物色合适的门面重新开张,两人因此成了“胜似亲人”般的好朋友,传为一段佳话。

  31岁的林永彬,来自安徽太和县农村。他从小失去双亲,姐弟4人相依为命。成年后,姐姐和他相继成家。却逢外甥身患重病,姐夫不堪压力失踪。坚强的林永彬拒绝跟同乡一起出去乞讨,而是选择来汉卖烧饼,以此来养活全家十口人。

  生活压力巨大的林永彬,只能选择“打游击”来节省房租等大量成本。“我经常换地方卖烧饼,一是想看看到底哪里好卖,二是防止遇上城管。”林永彬说,他在武汉卖了3年的烧饼,辗转过无数个地方。去年年底,林永彬来到楚河汉街地铁口摆卖,发现这里生意不错,每天能挣到300元左右,于是准备长期坚持。

  然而今年3月中旬,林永彬因为占道经营,摊点被城管依法取缔,他心急如焚地找到了水果湖街城管中队,并向该中队支部书记王金玲倾诉了家里的难处。武昌区城管委随后特意派王金玲等人,不远千里去到林永彬老家,了解其家庭情况。

  王金玲被这个坚强的“烧饼哥”感动了,她跟林永彬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说服对方租门面正规经营。王金玲辗转之下,通过水果湖街东亭社区书记王学丽,帮林永彬廉价租下了黄鹂路的一家门面,租金是1500元/月,比周边面积相同的门面便宜千元。

  4月26日,林永彬的烧饼店终于挂牌开张了,王金玲为之取名为“楚留香烧饼”,并自费制作了店铺招牌赠上。林永彬也懂得感恩,他用真材实料把烧饼做得香喷喷的,没有辜负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据其介绍,烧饼店开张一月之际,“感动中国人物”吴天祥还前来帮衬生意,购买了300元的烧饼。

  “现在每天能卖七八百元,最高一天能卖到上千元,除去店租、水电和原料等各项成本,比以前做流动摊贩时好多了!”林永彬说,王金玲还帮他联系了一家厨师学校,免费教他和家人学厨艺,“马上天冷了,我老婆准备从老家过来帮着熬粥,这样来买饼的人就会更多!”

  城管王金玲和小贩林永彬的感人故事背后,正是武昌区文明程度的稳步提升。据了解,过去5年,武昌区“城管革命”的深入推进,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顽疾得到有效整治,市容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管理工作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水果湖街东亭社区文化志愿者李贻清:

  自创诗词歌赋助力社区文明创建

  走进东亭,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在水果湖街东亭社区广场巨幅的大理石展示墙上,刻着一篇气势磅礴的词赋《东亭记》,文章末尾署着作者“李贻清”的名字。在东亭社区,李贻清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这位现年74岁的皓首老人,在社区当了十多年的志愿者,他通过扎实的书法和诗赋功底,在社区组织传颂诗词歌赋,积极引导居民传承核心价值观和参加文明创建工作,备受当地居民推崇。

  李贻清出生于河北,退休前是湖北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他曾出演过30多部话剧、20多部电影、150多部电视剧,还曾获得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如今虽已年迈,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此外,他还擅长书法、作诗和写骈文。

  “虽然退休了,我还要趁着自己有精力,为文明社区、幸福社区创建贡献一份力量。”李贻清常年义务参加社区文明宣传、文艺演出等。他以社区生活为载体,发挥特长创作了不少接地气的作品,他希望以此引导居民传承核心价值观。

  “创建文明意高远,传统美德永相传。”“人不敬业难守岗,慵懒自惰生荒唐。”……2014年10月,在水果湖步行街举行的省市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上,李贻清登台朗诵自创的组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在场观众一致称赞。

  李贻清还遍访社区老人,发掘东亭社区的历史文化,并据此写了一篇引经据典、对仗工整、声律铿锵的骈体文《东亭记》。2014年东亭社区广场整修时,该社区书记王学丽特意把《东亭记》刻在大理石墙上,让更多的社区居民都能欣赏。

  “大江东去水浮舟,蛇山托起黄鹤楼,经济文明展双翼,现代原生同风流。”李贻清还专门创作了一篇《武汉赋》。他自称在武汉已有45年光景,每地每景、古今轶事略有所知,尤其是武汉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令其感慨不已。“我爱武汉的江河大地,爱湖北的绿水青山,为此写下此赋,以抒对武汉的热爱情怀”。

  2013年,东亭社区成立了“李贻清工作室”,在他的带动下,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他积极关爱青少年,为孩子们创作童谣,还教他们练书法,是孩子们眼中的“有趣爷爷”。

  湖北视纪印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际军:

  扎根武昌,打造智慧城市领域“巨无霸”公司

  9月20日,新三板上市公司“视纪印象”传出利好消息,其参股的山东一家云计算公司获准挂牌新三板,为视纪印象拓展全国市场再下一城。对于湖北视纪印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际军来说,这也意味着,离他实现公司主板上市和市值过百亿的“小目标”更近了一步。近年来,林际军和他的团队,带领视纪印象公司不断开拓创新,在武昌这片文化创意产业的沃土上,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然成为国家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企业的佼佼者。

  林际军是湖北恩施鹤峰人,2003年从中南财大毕业后,一直在文化产业领域打拼。其间曾前往沿海一家大型科技文化公司工作两年多,当时在一位海外华侨专家的启发下,林际军发现了智慧城市行业的广阔前景,他于是返回武汉创业,正式进入三维动画和数字技术行业。

  2010年后,虚拟现实基础地理信息产业成为湖北的优势高科技产业,林际军成功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在视觉艺术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2011年,视纪印象与全国多家公司参与竞标“智慧宜都”项目,林际军带领团队连续奋战十余天,最终凭借令人眼前一亮的三维动画和虚拟数字技术,成功脱颖而出。

  凭借“智慧宜都”项目,视纪印象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综合运用于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随后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年营业收入过千万。

  影视特效也是视纪印象商业板块,其为《菊花台》《白蛇传》等数部电影提供特效服务后,更是名声大噪。其承建的港珠澳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马六甲大桥等众多大型工程三维仿真展示项目,则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市场影响力。

  视纪印象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高新企业、国家双软企业、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9月22日,视纪印象正式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成功登陆新三板。目前,除大本营武汉外,视纪印象在华南、华东、华北均有布局,中国智慧城市AR应用领域“巨无霸”公司雏形初现。

  林际军坦言,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省市和武昌区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公司先后获得十余项补贴和奖励金,这无疑大大提振了公司内外的信心。林际军认为,武昌是适合新民营经济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沃土,这里的政商环境好、资源支持多、区域优势大。

  “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扎根武昌区,打造应用安全领域总部经济。以总部经济为核心辐射全国,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林际军说,他下一步将致力于实现公司产值质的飞跃,预计两到三年内实现主板上市的愿望,实现成长为企业市值过百亿、产值过十亿元的企业目标。

  杨园街电力新村社区居民马玉英:

  给幸福食堂做帮厨见证民生持续改善

  在人们的既有观念里,老年人是弱势群体,本应是被帮扶的对象。但是在武昌区杨园街电力新村社区,却有一支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高龄老人志愿服务队,她们自告奋勇地为社区幸福食堂做“帮厨大妈”。马玉英老人便是其中一员,她表示,如今武昌区的民生条件持续改善,社区通过“幸福食堂”等多项举措,让老人们都过上了有品质的生活,所以她决定发挥余热回报社会。

  “我加入志愿服务队,要从社区开办幸福食堂说起。”据马玉英老人介绍,电力新村社区是个老旧社区,社区老年人特别多,其中又有部分残障人士,以及像她一样的独居老人,平时吃饭难的问题一度困扰着大家,老人们时常感到生活不方便。不过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了,社区书记对社区养老问题也很关注,着手对社区85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大家的困难和需求。

  令马玉英感到惊喜的是,社区很快就开办了幸福食堂。刚开始食堂的工作人员不是很多,但是吃饭的人特别多,工作人员有些忙不过来。马玉英觉得自己退休多年,又是一名党员,总想着找机会发挥余热。“现在社会关爱老年人,让我们老年人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这虽然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责之一,但我们作为公民也应该分担一点义务”。

  “炒菜蒸饭我没那么大力气,择菜洗菜总难不倒我吧!”马玉英说,她就这样当上了帮厨,在她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太婆加入帮厨的队伍。目前这支志愿服务队共有12名成员,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最年长的一位今年已经满87岁了。

  “别人有金陵十二钗,我们有幸福食堂十二帮厨大妈。”马玉英自豪地说,她们每天早上7时30分前来帮忙,一直到下午六七时,一年365天从来不间断。“在这里,我感到每天都很充实,和帮厨的队友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时间打发了,身体锻炼了,最重要的是我服务了大家!”

  马玉英表示,如今生活在武汉,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人际和谐,这让她感觉特别幸福,“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没有给家人给社会增添负担,相反我们还要以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以感恩的心迎接新的生活!”

  据统计,马玉英和她的志愿队从2014年7月2日至今已服务40000余人次。这一红色引领幸福食堂项目也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11个部门的肯定,在全国推广经验,并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幸福食堂是老人的天堂,好吃不贵,有人情味的幸福餐,给有需要的人带去了开心快乐,把党的关爱传递到人们心坎上。”电力新村社区书记漆春秀表示,她将在为老服务上继续奋斗,让社区居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水果湖街东亭社区居民黄惠兰:

  从舞蹈队到巡逻队,邻里共创和谐家园

  时髦的发型,端庄的气质,带着酒窝的微笑,看到眼前的黄惠兰,你很难猜到她快满60岁了。18年前,“乐天派”的黄惠兰在东亭社区组建舞蹈队,把众多街坊邻居从麻将桌上拉到广场上跳舞健身,大大缓解了小区的社会矛盾。18年后,黄惠兰又成为小区的巡逻队队长,带领小区近200人轮班巡逻,查看社区消防、卫生、治安等情况,共同维护和谐家园。

  黄惠兰曾是武汉市电视机厂的职工,于1999年搬到东亭社区居住。据她回忆,当时小区里很多居民,包括她的几个好朋友,平时都喜欢打麻将,邻里之间经常引发各种矛盾纠纷。于是,她决定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她在社区里到处张贴告示,征集大家来社区广场健身。头一年有十几个居民来报名,黄惠兰坚持带领团员们跳好每一支舞,展示东亭舞蹈队的风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

  据了解,东亭社区是一个建成30多年的敞开型老旧社区,辖区面积0.48平方公里,有房屋75栋,居民1.2万人。人员构成复杂,安防设施老旧,安保队员少。2016年5月至6月间,东亭社区接连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虽然公安都快速破案了,但居民们心里的阴影没有消除。

  在此背景下,黄惠兰等社区老人积极组建了一支巡逻队。由于每次巡逻都是7个老人一组,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之为“七宝”巡逻队。队员们每天分时段在社区巡逻,治安、交通、卫生、邻里纠纷、乱搭乱盖等,见事管事。慢慢的,小区乱停车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贴小广告的少了,碰到邻里纠纷,队员们上前唠嗑几句就把双方劝开,扯皮吵架的也越来越少了。

  队长黄惠兰说,巡逻队的老人们,有律师和工程师等各种职业,大家都竭尽所能发挥特长。队员们多次协助警方抓获吸毒者和行窃嫌疑人,甚至还帮忙调解了多起邻里纠纷。

  东亭社区的负责民警表示,“七宝”巡逻队成立后,实现了与社区安保队的无缝对接,后者的压力小了很多,得以将重心转移到夜间巡逻。2016年7月以来,小区的刑事警情比上半年下降了60%。

  “这几年武昌建成了‘天网’工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黄惠兰说,“我们作为社区居民,理应维护好小区内部的治安状况,为构建和谐家园和平安武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淑静: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让居民更有获得感

  在南湖街乃至武昌区,中央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淑静都算是个“知名人士”。她创办的张淑静创新工作室,是武汉市首家以社区创新为主题的工作室。扎根社区12年来,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文化渗透、创新推动、自治联动”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新路子,把一个昔日人心涣散、上访打官司频发、现代都市病流行的新建社区打造成全国和谐示范社区。

  张淑静曾任汉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5年退休后居住在武昌中央花园,连续多届当选社区书记、主任。她在社区工作的12个年头,始终坚持把社区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做,把居民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三分之二的双休日都在加班,为居民解决各种“急难险重”问题。

  针对居民“高龄、高薪、高知、无低保户”的特点,张淑静致力于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她努力争取到大量资金投入,在社区里搭建邻里文化活动阵地,每天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年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30余场。其打造的“时尚七太”舞蹈队,更是荣登首届中国达人秀八强誉满全国。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民群众打开门、走下楼、聚起来,从此改变了“猫眼看世界,老死不往来”的状况,带动邻里和睦、邻里亲情、邻里关照、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2016年社区因此获得首届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殊荣。

  张淑静还大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将文体队伍转型升级,引导培植成6大类39个社区社会组织,在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赋予他们社区治理和自治的权利和义务,组成邻里协调的“岔巴子”、爱绿护绿的“啄木鸟”、宣传造势的“吹鼓手”、治安巡逻的“管得宽”、强身健体的“老顽童”、综合治理的“防火墙”等6支队伍,发动千名社区居民参与其中,既是邻里文化活动骨干,又是社区治理和自治“高手”,社区实现居民零上访、服务零投诉、辖区零事故。

  张淑静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和关键,并以此增强居民的获得感。社区发动退休党员30人成立“红袖章”老党员巡逻队,全年无休地担任社区巡逻任务,这是一支有着良好道德操守的“精锐部队”,6年坚守风雨无阻,就算有的队员因特殊情况退出,也总有替补队员踊跃顶岗。他们带头向上向善、释放正能量、塑造文明形象,成为社会道德风范的推动者。

  福中集团 副总裁程华军:

  今年4月28日,我们的华中总部正式落户武昌。从首次接触到签订协议,仅用了15天,刷新了武汉当地招商大型民营企业的最快速度。这场双方共同上演的“速度与激情”让我体会到,武昌已不再仅仅是记忆中的“教育大区”,而变成了一片“创业热土”。

  武昌区政府对市场经济和招商引资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大力推行“一号工程”,实施“创新和投资”双轮驱动,以一种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全球优秀企业入驻。我们华中总部落地后,基金、地产等项目在武昌区政府的密切关心和支持下,基本上每天都有实质性的推进。正因为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才给了我们不断创新创造企业价值的机会。武昌区正按照党的大政方针不断前进,不断向好,我们作为落地武昌区的企业感到非常高兴,祝愿武昌区未来发展越来越好,也希望与武昌继续深度合作,努力实现提升经营业绩与支持地方发展的共赢。

  武昌培智中心学校 老师雷方丽:

  我是一名特教教师,所在的武昌区教育品牌日益彰显,培智中心学校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残疾人事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这5年,是让我最有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的5年。5年里,我不仅有幸带着特殊学生去瑞典职业学校访问交流,还曾带学生去美国参加第十四届世界夏季特奥会,其中一名学生还获得投掷铅球金牌,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最近让我觉得很幸福的事情是武昌区政府落实的助学好政策,出资为我校每一个在校学生购买了免费公交一卡通,一年充值1000元,这是党和政府对孩子们沉甸甸的爱。

  我希望在未来的5年,每一个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权利,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来关心关注残疾人,让这个弱势群体不再“弱势”,而是越来越幸福!更希望武昌越来越美好,成为老百姓美丽的家园,成为真正的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

  积玉桥街中山社区 居民王国华:

  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人,武昌区的城市建设的确是“每天不一样”,现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有些老地标也不复存在,有时我这个“老武汉”甚至找不到武汉的路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政治风气更加清明,党的领导更有向心力,老百姓更加关心党的建设。现在社区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人可以参加各种兴趣班。像我们这些想发挥余热的老人,就报名当“金晖志愿者”,小红帽一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文明城市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希望武汉在今后的发展中,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与欧洲构建起联系;希望政府在年轻人创业面临困境时 “帮一把”,防止人才流失。希望武汉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养老产业格局;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花园城市般的大武汉创业、生根、开花、结果,共同守护武汉的碧水蓝天。

  武昌区环保局 党组书记杨志:

  我在环保战线打拼十余年,对近五年来环保工作的飞速发展感受尤深。中央出台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并以中央环保督察推动地方立行立改,还了许多历史旧账。武昌区400多台锅炉改燃,电厂煤改气、供暖中心煤改气、焦化厂停产、水泥厂搬迁,控渣土、压粉尘、净油烟、治尾气,蓝天白云明显多起来。作为城中湖最多和湖最大的中心城区,楚河连通了东湖沙湖,四美塘和内沙湖水质达标,湖泊公园化、山体透绿、绿地增多、绿道连接,群众有了更多优美活动空间。要说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各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生态环保工作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相信五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经验,必将升华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高度,补齐“五位一体”的短板,完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新的号角即将吹响,我们将扬鞭催马,在生态环保新的征途上再立新功。

  武昌区交通大队南站警务区 警长刘五桥:

  我是2009年底调任南站任警长的,主要负责武昌火车站周边的交通管理工作。武昌火车站是全国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之一,周边又有宏基、航海及傅家坡等三大客运场站,这一带交通十分繁忙。我通过口哨、扩音喇叭、椎形筒这三件“法宝”,控制行人和车辆的有序通行。近5年来,随着“互联网+智慧出行”的兴起,武汉的城市拥堵指数大幅下降,这让我倍感欣慰。

  今年5月19日,我有幸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作为湖北省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我将牢记领导人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箴言,并作为座右铭,不断鞭策不断上进,努力做好交通管理工作。同时希望广大交通参与者理解支持监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为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贡献力量。

  首义路街江零社区 党总支书记闵咏:

  过去的五年里,在武昌区政府、首义路街党工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江零社区由原“丑小鸭”一步步蜕变成人人皆知的美丽天鹅。2013年,我们为居民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2014年,为居民安装了天然气,并在废墟上建立了“老吾老”睦邻广场,畏寒的老人们再也不用迁到海南过冬;2015年,通过 “民间志愿者领袖”陈明豪的带动,在辖区营造浓厚的志愿氛围;2016年,社区建立186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2017年,我们建立了老年食堂,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我们还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推行红色物业,使居民安居乐业。

  回想过去五年发生的巨变,江零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增强,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谐。如今武汉市开通了地铁、修建了绿道、开放了多处公园,从原来的“大县城”变成超大城市。对于未来的五年,期望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工程,期望加大反腐力度,期望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