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城区读本》2017年第6期.大成武昌
来源:区委宣传部 发表日期:2017-12-04 16:06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党政社企全域互动 多方协同善治武昌

  武昌区经验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年度最佳案例奖

  长江日报 2017年12月03日 星期日

  一版

  QQ截图20171204160322

  通过“红色引领”,建设红色业委会破解小区管理难题;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脱贫大格局。1日从武昌区获悉,该区“红色业委会化解纠纷”经验荣膺“2017第六届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年度最佳案例、“探索城市精准扶贫新路径”经验获评优秀案例。

  据了解,全国社会治理创新论坛由人民网和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联合主办。此次评选,全国共有3000多个案例报名,最终评选出最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20个。武昌区2016年也曾荣获第五届全国社会治理创新论坛优秀案例奖。

  今年以来,武汉市委积极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着力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重构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武昌区围绕“凝聚群众、巩固基础”的总体目标,抓住“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社区居委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进街道“大部门制”改革,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不断探索和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机制和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探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被民政部誉为“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的“武昌模式”。

  目前,武昌区设立了全省首个社区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全省首家社会创新中心。每个街道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基层治理模式,如南湖街推出“了不起的居民”系列活动,水果湖街在老旧社区推进“红色物业”……各有亮点,又可相互借鉴。

  武昌区社区治理创新经验先后被评为“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并在首届全国社区治理论坛、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武昌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续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巩固基层社会治理的“武昌模式”,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的“武昌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执政基础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治理体系

  做实网格服务,筑牢治理底盘

  推进多元协同,盘活治理资源

  强化各类保障,确保治理实效

  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楼道变干净了,换插销、安窗帘,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1日,北环社区南苑村小区居民曾先生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红色物业,住家心情变舒畅了。

  武昌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水果湖街在全市首创由街道成立的非营利型红色物业公司,对老旧社区进行“托底”管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11月,武昌区在全区推介水果湖经验。该区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第一要义,为基层社会治理打上“红色”烙印。

  强化“红色引领”,推进组织区域化。搭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打造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共同参与的“1+6”区域化组织体系。建立由社区“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驻地单位代表等组成的党建协调委员会和党建联席会,凝聚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

  激活“红色细胞”,发挥党员示范。组织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实行区直机关和驻区单位党员到单位所在地社区、居住地社区“双报到”。鼓励在职党员进入业委会任职,全区在业委会任职的党员干部超过100人。推行党员社会表现信息报告制度,实现对党员全天候监督。

  打造“红色物业”,提升服务层级。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遣党建指导员等方式,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每个物业企业、每个物业项目有效覆盖,全区217家物业企业中有74家单独成立党组织,80家成立联合党支部,183家派驻党建指导员。打造“红色业委会”,全区有225个小区组建业委会,成立党组织115个,共有党员600人。

  刮起“红色旋风”,强化基层队伍。所有社区均成立了由街道驻社区干部、社区纪检委员和3名普通居民代表组成的居务监督委员会,查找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整顿机制。加大对“微腐败”“蝇贪”“新衙门作风”的查处力度,增强基层党组织公信力。  

  优化治理体系

  14个街道建立行政事务服务中心

  1日,家住紫阳街保安社区的居民沈女士,在离家仅10分钟路程的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很快办理好了购房所用的单身证明。

  便捷高效的服务,源自流程的优化。武昌区突出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统筹领导地位,整合下放行政服务事项93项到14个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优化再造工作流程,推行“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基本实现“一窗多能、全区通办”,大大缩短办理时限,方便群众就近办理,提升服务效能。

  目前,武昌区14个街道均建立行政事务服务中心,除提供劳动保障、居民医保、计划生育、社会救助、老龄优抚等行政服务外,还引进邮政、旅游、保险、家政、水电费自助缴纳、车务罚款缴纳以及出入境自助签注等生活类便民服务。

  武昌区着眼于提升政府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按照大民生、大文化、大监管的理念,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整合民政、老龄、残联、社区教育学院等部门职能和资源,成立民政事务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区大民生工作。整合城管、园林、交通、环保、水务等执法资源,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统一集中综合执法。整合区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职能,组建工商质监局,提升市场监管效能。设立区城市网格化指挥中心,统筹全区网格管理工作。赋予街道更多事权、财权和人事考核权,明确街道基层党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的“一党三公”核心职能,按照集约集成理念设置街道“4+2+2”8个内设机构。按照“区属、街管、街用”的思路,推动司法、食药监、工商质监和城管执法等行政执法力量向街道下沉。  

  培育千余家社会组织

  整合多方力量服务于民

  “南湖街试点小区物管社工创新服务计划”以社会创新的方式开展“红色物业”“共织有情天——失独老人服务项目”服务特殊群体……1日据武昌区民政委介绍,该区已连续第四年举行公益创投大赛,每年投入100万元资助社会组织服务于民。

  14个街道、140个社区,武昌区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创新建立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目前,武昌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全省第一家社会创新中心,“一居一品”项目彰显社区特色,通过推进多元协同,激发了基层活力。

  通过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联动”机制,全力打造“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品牌。采取“公益+市场”模式,将老旧小区划分为347个物业服务单元,组建武房物业服务公司开展物业服务,积极打造“红色物业”,推动“红色物业”扩面提质。

  健全“三社联动”机制,打造社区与各类社会机构的合作平台,成立社会组织促进会,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南湖街成立湖北省首家社会创新中心,连续四年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开展社区“一居一品”创新项目评选,引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有特色品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让更多老百姓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个性化精准服务,目前全区各类社会组织超过1000家。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共投入400万元资金,购买项目200余个,在养老助残、青少年帮扶、社区治理等方面提供公益服务。

  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三方联动”联席会、“三社联动”联席会、业主大会、共驻共建联席会等协商平台,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自治“微公约”等协商民主实践,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使社区集中更多资源为群众办事。  

  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

  提升居民获得感

  “自从有了‘微公约’,小区里遛狗的都牵绳,高空抛物的也少了。”武昌区保安街社区居民葛大爷说,今年6月社区实行“微公约”,遵守规定的居民可优先获得社区免费服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高涨,邻里矛盾越来越少。

  “微公约”“四民工作法”“了不起的居民”……武昌区街道、社区搭建各类小区QQ群、微信公众号、社区论坛、“云生活”社区服务等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居民获得感。

  加强阵地建设和资金保障,让群众办事有场所、活动有经费。自2015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红色阵地”提档升级,全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每年列支足额配套党群活动专项经费,每个社区每年达20万元。

  建立居民网上参与平台,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根据居民意愿推进“社区规划行动”,统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社区物业的软、硬件环境,通过参与社区微更新、微改造,促进基层微治理。搭建居民议事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等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自下而上的议题提出机制,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健全自治章程,建立社区“微公约”,提升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枢纽作用,加强对职工服务类、青年类、妇女类等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领。

  武昌区大力实施“社工领军人才”计划,培养“红色头雁”和社区能人,建立激励型薪酬体系,打通社区工作者成长通道,破除职业发展“天花板”,让他们愿意呆在社区,乐意为老百姓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培育居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整合区域内“两代表一委员”的力量,支持他们在反映民意、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中发挥作用。  

  推进“互联网+”

  让群众享受更精准服务

  “邻里间的事,找小李来最合适。”市民王大爷家住黄鹤楼街彭刘杨路社区,被楼上的卫生间漏水困扰多日,便找来网格员李璟帮忙。小李负责的网格有304户居民,采集人口、房屋信息,受理居民投诉,为特殊群体提供各类服务……武昌区通过网格化管理,发挥网格员触角作用,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140个社区以300户为基本规模,划分成1700多个网格,由过去的“坐等居民上门”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现场解决矛盾。武昌区通过“互联网+”手段,细化网格服务,精准服务群众。

  目前,1700多个网格整合了街道干部、在职党员干部、驻区民警、各类协管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等队伍力量,统筹组建网格管理服务团队,共同服务居民群众。完善网格“联系群众、巡查发现、反映诉求、一线处置、监督服务”的工作流程,把“敲得开门、说得上话、办得了事”作为评价标准,打通密切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渠道。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网格服务体系,坚持“平台求系统,信息求高速,服务求满意”的网格工作机制,利用网格化管理明察、快报、立处等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常态化社会服务,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居民足不出户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推动公益模式变革,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公益平台“公益通”,建立公益基础数据库,打造DT公益孵化器和公益云团队,开展公益创客行动,为互联网公益提供组织、人才、项目、平台、技术支撑。依托“媒体合伙人计划”,建立“居民智慧生活圈”,在社区普遍开设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群等平台,及时掌握党员和群众所想所盼所愿,主动在网上回应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及时反馈群众诉求和民生事项办理情况,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治理扁平化。

  策划: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张延 刘庆国 刘金峰 况昕昀 杨晋文

    

  二版

QQ截图20171204160342

水果湖街“红色物业”连片全覆盖

  首批8个老旧单元实现托底管理  

  “多亏有你们,我才能放心出门!”市民王女士的父母住在水果湖街张家湾小区,前天她在外出差,父母家的水龙头突然坏了。王女士只好求助小区的“红色物业”公司,大学生物管员立即联系修理工上门,解了燃眉之急。

  服务从无到有,老旧小区引入区属公益物业;红色队伍专业化,商品房小区强化党建引领;服务水平大提高,自治小区管理提档升级……水果湖街在全市率先实现“红色物业”连片全覆盖,居民真切感受到“红色物业”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分类推进不同物业模式

  水果湖街是老城区,该街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多样的“红色物业”模式。

  公益型服务模式——公益属性、市场运作。对具有条件封闭的老旧居民区,引入区属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按照划分物业单元、组建业委会、完成前期整治、选聘物业企业、开展物业服务、集体协商定价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政府投资进行环境与设施改造,不以盈利为目的,寻求物业单元运营的平衡点。

  托底型服务模式——双联双管、街道托底。对环境基础条件较差的开放型小区,街道成立物业企业与辖区单位共建共管,街道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考核”的要件,为物业公司提供“五有”保障,物业公司落实“保安、保洁、保绿、保秩序、保维护”等“五保”服务。今年9月,水果湖红色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下设北环路、洪山路等5个项目部,计划对辖区15个老旧单元、6543户居民实行托底管理。首批覆盖8个单元,在提供基本物业服务基础上,逐步建立低价有偿服务机制。

  市场型服务模式——党建引领、提档升级。对商业物业服务小区进行组织覆盖,把物业服务人员打造成党的工作队;由街道协调对接品牌物业服务企业,加强业务指导,提升辖区市场化物业服务水平。目前,街道已与武汉高地物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指导辖区内的“红色物业”规范运作和市场化物业提高服务水平。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推进“红色物业”全覆盖,水果湖街突出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党组织和工作实现全覆盖。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在物业企业和业委会设立党组织,暂时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则采取选派党建指导员、选聘党员大学生等方式建立党组织。通过法定程序,推选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社区“两委”成员兼任业委会主任,推荐社区“两委”成员、在职党员担任物业企业义务质量总监。

  区域化党建与“红色物业”无缝对接。吸纳辖区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和业委会党员负责人作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成员;加强社区网格党支部与业委会党组织、物业企业党组织的联系,实现党建共抓;发挥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的引领作用,鼓励在职党员、退休老党员、“三长三员”争当楼栋业主代表,参与物业服务。目前,在职党员参与“红色物业”达1.2万余人次。

  “党建+群建”深化引领内涵。采取“红人+能人”方式提升物管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市场化物业公司开展文明示范岗、巾帼示范岗、党员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能人”变成“红人”;在公益性物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比学赶超,把“红人”变成“能人”。以“直管队+志愿队”方式整合服务力量,将物业公司现有的绿化、保安、保洁等自管队伍和专业化社会组织、民间志愿服务队伍有机整合,进一步充实物业服务。通过“群主+业主”助推“红色物业”,将物业企业中的党员大学生,物业小区中的老党员、积极分子,群众兴趣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和各类专业化人才组织起来成为群主,带动广大业主理解、支持、参与“红色物业”工作,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

  打造智慧平台提供管家式服务

  手机端轻轻一点,就有人上门服务。水果湖街打造“红色物业”智慧平台,与区网格化管理平台连通,打造信息化快修、信息化响应、信息化安防服务新模式。针对老旧居民区安防难点,逐步推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将门禁信息与社区警务室、物业公司连通,实现24小时“有人看门”,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管家式服务。

  发布“红色物业”智慧APP,受到居民热烈欢迎。平台实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线上O2O红色物业服务平台、网上红色阵地”三大核心功能。APP在线公示大学生党员干事、在职党员、社会组织以及网格员等服务团队的联系方式,方便居民一键沟通服务。居民可通过APP中居民报事、书记信箱、服务晒单等模块,网上申请物业维修服务、党员志愿者服务、网格员服务等民生服务,并公开评价。居民建言献策也可直接找社区书记,超出社区能力范围的建议,通过系统流转到区网格化指挥中心平台调度解决。在参与投票模块,居民可以发起对绿化、停车、出租、文娱等管理活动进行公开投票,达到合法有效票数,即可组织实施建设。在红色阵地板块,对党务进行公开公示,将党史、党员权利等党的基础知识编制成5题一组的网上考试,定期发布新试卷强化党员学习。在红色文化板块,按照红色物业、红色文化、红色引领分类,发布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实时公布每周社区文化活动安排,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南湖街探索参与式社区治理新模式

  发掘社区能人聘为“社区参事”

    南湖街是武昌区纯居民住宅小区聚集区,社区工作如何让居民满意?针对社区治理中组织动员群众不够的问题,南湖街抓住基层多元共治中最大的“元”——居民,用激活“红色细胞”、引导居民参与的方法破解治理难题,以参与式社区治理打造互动性基层治理新模式。

  “了不起的居民”激发参与热情

  社区是居民的,社区治理离不开居民广泛参与。南湖街不断挖掘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党员骨干示范引领,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增强居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参与意识。

  今年年初,南湖街启动“了不起的居民”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大赛,历时3个多月,共有72个志愿服务项目参赛,最终20个项目成功晋级,并将获得10万元资金支持。大力彰显“居民的地位了不起”“居民的作用了不起”“居民的责任了不起”。在“了不起的居民”系列活动中,南湖街以主题演讲、典型评选等形式,聚焦居民典型,培育居民主体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南湖街开展寻找“社区能人”活动,在居民中发掘有一技之长的居民,聘请为“社区参事”,助力社会治理工作;举办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大赛,将原来的社区“意见领袖”转变为项目策划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由零散志愿服务活动向专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转变。培植社会新风,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引导居民挖掘身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家庭典型,弘扬家庭文明新风;通过举办文艺创作汇演和先进典型评选等活动,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环境,在街道、社区形成居民主动参与自治的良好氛围。

  参与式社区规划凝聚共识

  社区怎么治理,决定权充分交给居民。南湖街依托幸福社区建设计划,用参与式社区规划的理念推进社区微改造、微更新,提升街区品质。

  为进一步畅通街道、社区与居民网上互动沟通渠道,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街道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了南湖智慧生活圈“1+7”智慧街区系统平台。本着“增强互动性、强化服务性”的开发原则,平台包括街道“南湖花园城”1个微信服务号和社区及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7个订阅号,形成集信息宣传、政务服务、互动参与为一体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街道还以惠民项目为切入点,与网站合作,把惠民项目放到网上征集民意,打造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的网络平台。

  以参与式规划理念为指导,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规划。根据社区资源禀赋、人文特色等实际,发动群众探讨提炼社区文化灵魂,按照资源集约、中心辐射的理念,规划社区区块亮点。通过发现“社区之美”寻找“社区之痛”,激发社会和居民的参与热情,凝聚社区规划建设共识。南湖街与武汉大学合作,已在3个社区进行社区规划试点。在参与式规划活动中,南湖街还发现、培养社区规划师,开展联合设计,共同制定方案,参与后期维护与管理,初步选聘87名社区规划师参与到社区微更新、微改造项目之中。

  在建设南湖花园城目标愿景下,因地制宜细分各社区特质,根据各社区实际,通过组织居民、党员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引导居民发掘社区特色,对社区特点进行提炼,凝聚发展共识,最终确立了“红色引领”“老年宜居”“邻里守望”等6个社区特色品牌,营造文明、温馨、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让居民有更强的家园意识和共识,记得住另一种形式的“乡愁”。

  统筹社会力量破解治理难题

  为帮助居民更加科学地参与社区管理,破解社会治理服务供给的规模化、专业化、平台化困境,南湖街努力撬动社会的广泛参与,构建参与式的社会平台。

  今年初,南湖街成立全省首家社会创新中心。社创中心通过孵化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接资源、培养专业人才、发展项目,搭建社会企业创新平台,致力于输出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的服务产品。发展战略为“一核多元,一主多圈”。“一核多元”是以党建为核,党、政、企、社、媒、校多元联动,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协同善治格局。“一主多圈”中的“一主”,是指社创中心孵化和培育的主体是社会企业,“多圈”是指社创中心要打造社会企业成长发展的人才培养生态圈、创新就业生态圈、资源互动生态圈、公共服务生态圈和互联网生态圈等5个外部生态圈,形成多圈共治格局。社创中心将打造成为南湖街社会、居民志愿服务项目的梦工厂,南湖街正在力促这些单位在本土落地生根,更好地服务于居民。

  南湖街还推进建立“互联网+”社区服务平台,统筹社会力量,打造便民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智慧生活圈,让居民享受“一站式”服务。打造电梯安全监管平台,以“互联网+”手段,为电梯加装电梯管家监测系统,动员组建志愿监察队伍,让每个居民都成为电梯安全监督员,让居民能够触摸到身边的安全感。南湖的电梯管家项目已经落地社区,并在逐步推广。  

  

  三版

  QQ截图20171204160355

  积玉桥街“双网”融合零距离服务居民

  在家通过电视可享受多种服务

  “通过微信,就能查水电费余额,找最近的公厕。”1日,提起社区的智慧服务,积玉桥街沙湖社区居民何先生赞不绝口。

  积玉桥街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信息化为支撑,探索建立“智慧积玉”网络服务平台,整合街道、社区网格信息资源,使“网络”与“网格”双网联合、互联互动,零距离服务群众,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信息化平台拓展服务渠道

  积玉桥街以信息化为龙头,建设“智慧积玉”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

  “智慧积玉”以“1+2+n”为建设核心,“1”是一个中心,即街道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2”是两个平台,即社会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n”是n个应用,即在两个平台下可扩展的多项社会事务管理与便民服务应用。

  社会管理平台由街道社会管理平台和部室、社区二级工作平台组成。将日常工作业务统一标准化为一至五级事件,通过核心事件处理系统进行事件流转、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数据共享、统计分析研判系统进行绩效管理,打通街道内各部室工作壁垒和“信息孤岛”。让网格管理员在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做好小事情的过程中,一步步从群众的视野边缘走进群众的心坎里,发挥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正能量,实现“事在网中办”,拓展社区“网格”服务渠道。

  整合多个平台精细服务

  目前,“智慧积玉”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社区电子屏、自助服务一体机、手机短信、有线电话、门户网站、电信iTV、手机APP等多种信息渠道,把街道、社区、企业、组织、家庭、个人连接起来。

  居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视就能了解并享受社区动态、社区服务、衣食住行、政务服务、1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多种服务,实现便民服务全时、全程、全覆盖。积玉桥街与开发商合作的“智慧积玉”iTV智慧频道,是武汉市内首个根据辖区范围定向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电视媒介平台,现已发展成为全市拥有40万用户的成熟服务体系,用户日均增加1000人左右。

  此外,积玉桥街还以微信服务平台为媒介,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联办,城市服务、便民服务“资源微矩阵”,将街道服务和互动的终端延伸到微信,打造居民指尖上的“互联网+”。“智慧积玉”微信公共服务平台以传递基层声音、拓展为民服务、增强政民互动为导向,促进公共服务的智慧化、信息化、精细化发展。辖区居民通过关注微信公共服务平台注册个人信息,完成与“智慧积玉”管理信息系统的联动。街道通过核查比对居民在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库中的真实信息,为居民提供网上预约等行政事务服务。预约服务按照政务服务事项的性质分为线上办理与线下办理两种。即办件可实现在线预约、线上办理。居民仅需在线上提出办理申请,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后台根据居民提供的信息,与信息平台数据库比对核实,符合条件直接办结。流转件实现线上预审、线下办理。居民在线上提出申请,并上传相关证件、资料照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后台在线上预审,符合条件的通知居民到中心大厅直接办结。

  居民申办业务不再受传统的办公时间和办公服务地点限制,申报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预约办理各类事务,随时随地受理各种具体的服务申报。今年以来,“智慧积玉”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接收居民网上咨询2981人次,在线预约办理712人次,即时办结率达到100%。

  双网融合提升服务效能

  积玉桥街划分了12个社区、119个基础网格。在充实数据库、整合多个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大小事务“一网打尽”。

  网格员网格巡查常态化,将工作阵地落实到网格。通过网格巡查、走街串巷、进门入户、登门拜访等方式,采集网格信息、倾听社情民意、对接个性需求、规范城市管理,变传统“居民诉求式服务”为“主动上门式服务”。此外,我们还积极拓展发现渠道,辅以数据库自动匹配、街道呼叫中心受理、上级系统转办,并预留网上投诉、媒体曝光、视频监控等第三方途径,着力于格内居民服务需求和管理要求的发现,做实“人在网中走”。

  街道统一规范了工作职责、办事流程,集中梳理政策法规、惠民项目和利民服务,借助iTV、社区公示栏公布的同时,还推送到每个网格管理员的手持终端(手机),为网格管理员服务前置、全科覆盖、现场处置、回应普遍性需求提供便利和支撑。以服务居民为核心,推出围绕生命周期匹配居民适时个性服务需求“精准服务”。从新生儿出生到入学、就业、婚育、社会保障、退休服务、高龄津贴发放等,全程主动服务,并与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衔接,为居民提供资料初审、结果反馈、特殊群体代办等便民服务,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积玉桥街网络、“网格”双网融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效能,初步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下的街道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徐家棚街搭建平台构建新邻里关系

  各小区发布的信息全街道共享

  打造全新公众活动空间建设居民心灵家园,搭建“微邻里”社区治理平台,变革服务手段,让居民心有所系。武昌区徐家棚街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邻里关系,探索完善街道社会治理体系。

  以社区公共空间为中心,全方位打造凝聚群众的网络平台,让居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策划人、参与人、受益人。

  完善区域党组织体系形成治理合力

  徐家棚街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创新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大区域化党建工作力度。

  充实街道大工委,强化党建责任。街道将辖区1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大工委成员签订共建协议,健全沟通协商机制,建立起以街党工委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领导架构。

  完善两个党建联席会,推动共驻共享。分别建立了26家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51家非公企业党组织组成的党建联席会,在实施资源共享、社会责任共担、推动互助共建、实现共创共治等领域达成共识,形成街道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引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

  落实“三方联动”,形成治理合力。徐家棚街有43个居民小区,27个物业公司在实施管理服务。去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小区业委会组建,截至今年11月底,具备条件的29个小区全部组建了业委会,5个完成了换届。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各小区业委会主任和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三方联动”工作小组,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指导成立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6个、业委会党支部4个、党小组3个,派遣党建指导员14名,18个社区实现了社区“两委”成员、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引导和规范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运作。

  开发公共空间建设居民心灵家园

  公共空间是居民群众群体活动的场所,是居民群众沟通交流的家园,也是凝聚人心的阵地。徐家棚街按照“大社区、实网格”的路径,把原有21个社区调整为16个,重新布局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引导居民走出家门,融合在社区,发展邻里之情。

  截至目前,徐家棚街新建或共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7个,新建共建面积共13650平方米。全部建成后,街道内社区单体独栋面积达到1000 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有8个,占社区总数的50%。

  徐家棚街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坚定不移拓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尊重居民意愿,针对需求拓展空间的功能。在三角路社区,社区干部向辖区居民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涉及11个问题,社区公共空间怎么用最有效、最合理,居民说了算。最后按照居民意愿,建设了村史馆。

  搭建平台构建新邻里关系

  搭建“微邻里”信息化网络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治理必须更新理念,用智能化、快节奏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扩大服务半径、增强与居民的黏合度,也才能更好地收集居民意见,改善服务管理。

  徐家棚街自2015年开发“微邻里”全国首个微信智慧街道治理平台以来,不断完善升级。目前,“微邻里”平台共吸引2万余名居民关注,系统设置了缤纷社区、社区服务、邻里一家3个一级栏目和15个二级子栏目,可在线进行微办事、微报事、微指挥、微互动、微服务等活动。居民扫一扫进入微信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街道工作动态、政务咨询预约、发表意见建议、找寻生活服务。

  “微邻里”平台经过最新升级后,目前可以做到同一街道平台各个社区、小区发布的信息等数据实现共享,简单完成信息传递。网格员连接居民,与居民进行实时沟通,方便快捷。社区居民通过网络创新手段,聚合在一起参与社区治理。

  畅通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渠道

  徐家棚街利用辖区社会单位和组织的资源,共同开展街道共建、共治。与湖北大学开展街校共建。湖北大学是该街辖区不可多得的资源,多年来,在社区教育、课题共研方面与街道联系紧密。街道目前与湖北大学跟进协商,达成13个院系共同参与的街校共建协议,在参与文明创建、开放校内场馆、共抓社区教育、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合作共建,共担社会责任。

  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壮大社会治理力量。利用辖区内科研、地理、人才等多种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社会组织,形成了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局面。

  目前,活跃在徐家棚街各社区已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有146个。其中,街道重点培育的湖北大学博士义工队、武北爱心妈妈团队、绿满秦臻护绿队、沙湖公园“市民园长”团队、月亮湾冬泳队、诚善里“同心缘”等6个特色志愿者团体组织,成为徐家棚街社会组织的旗舰队伍。社会组织既帮助社区居民增进了感情,增进邻里关系,也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