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城区读本》2017年第3期.大成武昌
来源:区委宣传部 发表日期:2017-04-25 16:49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长江日报大成武昌

  第一版  

  让水更安、更畅、更净、更优

  武昌打造滨水生态绿城示范区

  近日,武昌区出台《“四水共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示范区为总体目标,努力让水更安、更畅、更净、更优,促进人水互动、人水和谐、人水共生,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滨江画廊,显河湖灵秀”,让居民群众乐享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人水交融的优良生态环境。

  工作目标

  至2021年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水更安

  供水实现源可控、管成网、提工艺、质更优、效能增,确保辖区居民用到干净水、及时水、放心水。

  水更净

  实现辖区所有河、湖全面截污,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彻底消除垃圾河、黑臭河,湖泊水质总体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

  水更畅

  辖区骨干排水系统全面建成,抽排能力倍增,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保功能,特大暴雨保安全。排水防涝能力达到“二十年一遇”水平。

  水更优

  全面消除长江干堤险工险段,全力推进江滩整治美化和连接贯通,辖区临江水岸景观基本形成。

  工作任务

  防洪水,确保安全

  巩固堤防,整治江滩,提升防洪体系安全保障能力和长江主轴景观水平。

  1.完善防洪体系。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洪应急、排水防涝等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应急演练和应急管理,提高防汛应急会商指挥调度水平,确保指挥决策及时、科学、高效。

  2.筑牢大堤安全。加强堤防巡查和维护,2017年完成八铺街堤隔渗处理工程,2021年前完成武船厂区1.1公里防洪墙改造和月亮湾、黄花矶等5处历史险工险段的加固整治,确保干堤达到长江流域规划要求的安全抵御1954年型、1964年型洪水能力。

  3.提升水岸景观。结合长江主轴和滨江文化商务区规划建设,优化水空间,注重水生态,高标准打造滨水、生态、绿色的大都市水岸景观。2018年前对一环线内的江滩景观进行提档升级,实施临江五期江滩综合整治,完成二环线内江滩建设;2021年完成八铺街段江滩建设,使长江南岸水岸景观全面贯通、形成整体。

  排涝水,能力倍增

  应急谋远相结合,按水系分片区还欠账、补短板、提标准,根治内涝顽疾。2017年实现内涝可控,2018年实现能力倍增,2021年排水防涝能力达到“二十年一遇”水平。

  1.构建综合排水防涝新模式。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树立“给雨水留出路、给雨水找出路、必要时给雨水让路”的理念,构建“渗、蓄、滞、净、用、排”相结合的综合排水防涝系统。旧城改造、片区开发和新建项目全面贯彻海绵城市要求,实现源头管控、源头减排全覆盖。

  2.强力推进骨干排水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实施巡司河、夹套河、董家明渠等综合整治工程,2017年完成风华天城、省公安厅、白沙洲倒口湖地区等灾后重建项目,实现南湖、白沙洲地区“一年除险保安”目标。2018年完成筷子湖泵站等19个灾后水利设施建设和排水能力提升项目,随道路建设排水走廊43条,新增抽排能力12立方米/秒,江南泵站今年6月具备通水条件后,全区综合抽排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加强节点改造,提升22处易渍水点排渍应急能力和区域蓄水调节能力。

  3.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能。加强排水骨干通道、重要排水港渠、易渍水点及社区管网疏浚维护,做到管清渠净,排水畅通;加强泵站设施的检修保养,确保机电设备完好,泵站汛期安全运行;加强在建工地周边等排水设施的日常巡查管理,及时发现、查处损毁排水设施行为。

  4.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着眼提升水务综合应急能力,稳步推进水务系统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应急调度预案,健全排涝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推进排水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全面建立国内先进的排水防涝信息系统。建立白沙洲、南湖两个应急中心,新增应急抢险抽排设备2台,确保渍水及时外排。

  治污水,全面发力

  发挥政府、企业及社会治污水合力,大力推进全过程控污、全系统截污、全方位治污。至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至2021年,全区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生态系统基本实现全面保护。

  1.实施控污截污工程。年均新增污水管20公里,2018年前新改扩建污水泵站4座。实施湖泊全面截污,实现污水不入湖。推进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高倍截流,分年度、分片区实施雨污混错接及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大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内部雨污分流改造力度。加强老旧管网改造,更换超期服役、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管网,同步推进管网修复、管网补漏。至2021年底,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管网完善率提升至90%以上,污泥处置率达100%,初期雨水、合流区溢流污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加强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坚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采取河道疏浚、沿河拆违、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补水换水等综合措施,加强黑臭水体治理, 2018年全面消除巡司河、金沙明渠等黑臭水体。严格管控湖泊“蓝线”,确保湖泊水域不被违法填占,实现湖泊水面一寸不少。加大湖泊截污力度,对沙湖、巡司河等11个河湖的82个排污口,全面拦截封堵,杜绝直排,到2021年,全区湖泊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推进湖泊公园建设,完成4个湖泊公园提档升级,构建区域性亲水平台和水岸景观。同时,积极配合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和东沙水系治理工程,勾画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

  3.落实综合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水十条”要求,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废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处理技术,实现高标准排放。落实面源污染整治,加大水体周边控违力度,垃圾及时清运保洁,改变道路清扫方式,减少冲洗作业;加强建设工地管理,减轻清污混排和泥浆排放。

  保供水,质优效高

  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和二次供水改造,使供水、用水问题不再难。

  1.狠抓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平湖门、余家头水源地环境整治与保护力度,2019年前全面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隐患排口整治工作,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标准。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监测有效、预警及时。

  2.推进供水管网改造。联合市自来水公司对辖区供水管网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本底和现状。按照先急后缓、分年实施的原则,加大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2017-2021年改造老旧管网80公里,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增强供水安全性。

  3.加强二次供水改造。改造90余处老旧社区二次供水设施,解决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13个河湖港渠纳入河湖长制管理

  本报讯(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叶峰)近日,《武昌区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方案》出台。辖区内的2条河流、7个湖泊、4个港渠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

  武昌区河湖众多,是全市水域面积最大、占比最高的中心城区。2012年,武昌区7个湖泊已实行湖长制。此次,在长江武昌段、巡司河武昌段,罗家港、沙湖港、董家明渠、东沙连通渠也分别设立了河长、港渠长。

  武昌区建立了二级河湖长体系。区委书记、区长任总河湖(港渠)长,其他区领导任分河湖长。同时设立街道河湖(港渠)长,由河湖所在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湖(港渠)长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河道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组织实施水环境治理工作方案,截污治污、水域管理、堤岸养护、河道疏浚、河面保洁、绿化维护、清障拆违等。

  建立河湖长制的总体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河湖垃圾和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修订河湖保护规划。4月底前确定河湖分级名录,开展污染源调查,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综合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锁定治理项目,分解治理任务,落实治理责任和时间节点。完善河湖管护制度,落实河湖环境治理、维修养护、水面保洁等管护责任和经费,实现河湖管养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将河湖管护的责任延伸到社会管理的最末端和最前沿。

  ——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湖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确保“十三五”期间湖泊水质全部达到IV类及以上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

  ——加强水岸线管护。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落实规划岸线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2019年前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加强水污染防治。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实现水体环境面貌显著改观,污水无直排、沿河(湖)无违章。完善水源地风险预防体系,提供饮水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建立供排水联动机制,加快推进余家头水厂和平湖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整治。至2020年,全区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管网完善率提升至90%以上,污泥处置达100%。

  ——加强水环境治理。全面排查辖区水体环境现状。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手段,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17年底前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控制,2018年底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加快湖泊绿道和湖泊公园建设。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

  ——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区建设,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加强滨河生态带建设。积极配合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恢复湖湖、湖江之间的自然连通。加快推进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改善湖泊水生态。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湖生态环境。

  据悉,武昌的每个湖泊都配有一名民间湖长,他们都是热爱湖泊、关心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志愿者。

  第二版

 

   与时间赛跑 施工大会战

  武昌32个“四水共治”项目加快推进

  32个项目在建,武昌“四水共治”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近日,记者分别探访了武金堤江南泵站、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武昌江滩五期、南湖风华天城泵站、前进路明渠改箱涵工程、倒口湖泵站、中南路二次供水项目、紫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工程机械五花八门、施工队伍只争朝夕,大会战的气息扑面而来。

  南湖出江通道、江南泵站 缩短入江距离调控南湖水位

  走进江南泵站的堤外工程施工现场,武金堤边的巨大标牌上竖着十个大字“与时间赛跑,与洪水争锋”,工地上热火朝天。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现场经理马勇告诉记者,江南泵站堤外工程已基本完工。

  去年9月,我市启动南湖出江通道、江南泵站工程建设,作为南湖第二条出江通道,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南湖片区将形成新的排水体系,这里的居民将免受渍水之苦。

  南湖出江通道包括与巡司河垂直的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和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通道建成后,南湖来水可由南湖连通港、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汇入夹套河骨干箱涵,经由江南泵站抽排入江。

  这一新的出江通道全长约7公里,较目前南湖经巡司河、青菱河、汤逊湖泵站入江近20公里,路径缩短六成以上。江南泵站较汤逊湖泵站起排水位低,能在雨前将南湖水位调控得更低,抽排能力实现翻倍。

  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箱涵长约2公里,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新建11公里污水干管、1.6公里雨水管道和7.1公里雨水箱涵。

  江南泵站共有17台大功率水泵,总抽排能力达150立方米/秒,相当于1秒钟将150吨水从泵站的最低海拔9.3米处迅速提升19.5米的高度,再排至长江内。泵站从去年9月开始施工。按照计划,今年5月30日前9台泵出水。

  武金堤外,以混凝土为底板的出江渠道已完全成型。旁边是17根管径2.8米的抽排水管道。渠道两侧的护坡、两级消力池也已基本完工。施工负责人介绍,建设两级消力池是为了让泵站抽出来的水在涌入长江时减小冲击力,减少对渠道的冲刷,确保设施安全。

  据介绍,考虑到城市防洪安全,长江大堤从破除到回填结束必须控制在6个月内完成。按照这一要求,在将预埋箱涵做好后,等混凝土28天的养护期一过,施工单位便立即投入人员和机器进行大堤的恢复重建,而江南泵站17根排水管道也埋在大堤内,它们横穿大堤并连接至消力池前。大堤回填主要使用的是黏土,按照每层虚敷30厘米厚、机械分层碾压的要求施工。

  根据施工计划,5月20日前江南泵站的供电工程电缆必须铺设完毕,5月30日前完成进水箱涵建设,泵站具备应急抽排能力,6月30日前具备抽排条件。

  武昌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 武昌青山江滩明年初全线贯通

  3台挖掘机正在转运黄土、压路机来回压实土层、几台大卡车来回运输物料。走上堤岸四望,1公里多长的施工现场现出黄色的土层,不久后这里将种上绿树、青草。前看,江面辽阔波澜不惊,两艘货船停靠江边。左边满眼葱绿,还有几排蓝色的工地用房。右望,二七长江大桥雄姿傲立。

  这里是武昌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现场,武青堤铁机路至罗家港段,全长1.55公里。上接已建成的武昌江滩四期,下接青山江滩。

  这里也是余家头水源地。由于历史原因,之前这里逐渐形成了13个非法码头,其中9个砂场、4个渣土场。部分居民在江滩搭建违法建筑、圈地种菜、饲养家禽、架网捕鱼。这些设施严重影响水源地安全,受到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去年6月,武昌区克服重重阻力,彻底整治了砂场、码头,拆除了所有房屋建筑。同步实施的临江大道(铁机路至罗家港段)拓宽改造工程于去年10月通车。

  施工方中国一冶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这里将改造成缓坡公园,工程总投资4亿元,今年2月28日开工,工期一年。目前岸线、导滤沟、护坡已施工完毕。

  武昌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在拆除码头、砂场等影响长江河道泄洪的建构筑物基础上,通过生态治理消除污染物对余家头水厂水源的威胁,既改善了滨江环境,减轻了洪水压力,又保证了余家头水厂的取水安全。这些由乔木、灌木、野花、草坪构成的立体植被缓冲带,有效消减堤坡面上的径流流速。不仅如此,还丰富了武昌江滩的植被多样性。过去冰冷的堤防,变得绿色可亲。

  武昌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工程包括:

  ——缓坡堤防改造工程。土堤改建筑土缓坡堤防堤顶高程29.80米,宽8米,设4米宽景观绿道。堤内坡由现有堤内坡脚线以1∶3~1∶8的坡比,形成曲面缓坡,与堤顶道路和临江大道人行道相接;堤外坡以1∶3~1∶18 的绿化坡面与平整后的滩地相接。距堤顶外边线2米设置水泥搅拌桩防渗墙。

  ——新建岸坡工程。在未护砌岸坡段新建三级护坡,在高程形成10米宽亲水平台。亲水平台以上采用联锁砖护坡;亲水平台以下分为两级,采用预制块护坡。护坡段坡面设纵横向导滤沟。

  ——重建交通闸口工程。改建余家头码头闸口为车行通道闸口,闸址正对铁机路口,以方便堤内外交通联系,采用装配式铝合金闸板封堵。闸顶设6米宽跨闸桥,连通堤顶景观绿道。

  ——滩地平整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原有岸线为基础,新建三级护坡;罗家港、余家头水厂取水泵房、武昌四期厢式管理房维持原貌;保留现有状况良好且成片的防浪林。利用台阶、木栈道、平台、草坡等营造水岸活动的空间。

  总滩地面积为28.35公顷,分为体育运动区、铁机广场区、密林栈道区、疏林草坪区、生态湿地区五个分区。工程完工后,江南江滩将全部连通。

  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 河底拓宽,五月底通水

  河道截流,河底拓宽。近日,巡司河综合改造施工现场,数十台设备挥动臂膀。施工单位负责人传达市碧水集团要求:“五月底通水,这是死命令。”

  去年夏天暴雨,南湖地区渍水久未消退,巡司河作为重要的排水通道,拓宽加深不能再等。

  巡司河的枯水期只有6个月,从每年的10 月下旬到次年的4 月中旬。去年由于种种原因,巡司河截流围堰无法按期实施,直到今年2 月10 日,截流围堰工作才正式开始。在不考虑天气及禁运等外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巡司河全段面130多万立方米土方,必须在短短两个月内清除。时间紧、任务重,压力之大难以想象。但事关南湖片区30万居民的汛期出行,施工单位必须与时间赛跑。

  巡司河上起武泰闸,下至青菱河,全长9.2 公里,河面原上开口宽20-40 米。2009 年6月,《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廊控制规划》获批。该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整治和沿线3个主题公园建设,河道控制宽度为80米,工程陆域面积约120公顷,规划定义整治后其主要功能为城市排渍,即为白沙组团和南湖组团之间的生态廊道,规划流量30-125立方米/秒,总投资约为64.1亿元,分两期实施。

  项目实施后可极大改善本区的排水状况,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同时,该项目与配套建设的污水收集系统实施完善后,巡司河蚊虫滋生、水质恶化、垃圾成堆、臭气熏人的现象将彻底改变,周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着项目的建成,巡司河将成为环境优美的公众游园。

  紫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生物群落实现水体自净

  艳照高照下的紫阳湖,岸边堆积的淤泥黑色透亮。

  有别于常规的清淤换水治污,紫阳湖水生态修复的主要是生物。通过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合理设计生物种群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同时,营造一个可持续生物栖息环境,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兼具文化、娱乐、休闲、游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现代化城市文化休闲场所。

  中科水生环境工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清淤治污投资较大,且淤泥无处堆放。利用水生植物治污,投资少一半,且效果好。通过合理生物种群结构构建健康稳定的湖泊水生态系统,使湖泊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构建“草型清水湖泊”。

  紫阳湖总水域面积约215亩。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营造,底质清理及平整;采用喷泉曝气机,水体净化、喷泉景观,二合一功能;立体生态浮床包含生态浮床、人工水草。

  最核心的是水生态系统结构优化调整,包括水生植物恢复、鱼类种类结构调整及滤食性底栖动物放养。

  水生植物恢复主要包含沉水植物48000平方米,主要选择的沉水植物品种包括:苦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黄丝草;挺水植物3167平方米,起景观点缀的作用,主要选用景观效果好的本土品种,所选用的品种有黄花鸢尾、梭鱼草、再力花、芦苇、菖蒲、千屈菜、美人蕉、荷花等;浮叶植物3173平方米,在重要景观节点区域种植,品种选择具有观赏性的芡实、睡莲。

  鱼类种类结构调整主要包含草食性鱼类清理、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主要品种为白鲢、鳙鱼、乌鳢;滤食性底栖动物放养主要品种为螺、蚌。

  工程总投资800万元,今年3月8日开始施工,施工期一年。目前正在进行底质清理及平整。

  紫阳湖整体水质为V类,项目实施后能大大削减污染物含量,整体水质将提升至IV类。

  工程由区水务局组织实施,工程实施过程中水务局多次与紫阳湖公园管理处协商,多次组织施工协调会,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做好相关便民措施,减少对公园游客的影响。

  武昌都司湖位于武汉音乐学院校内,并未列入我市湖泊保护名录。为了给音乐学院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今年武昌区启动实施了都司湖生态修复工程。工程投资570万元,目前已开始施工,明年3月竣工。工程包括外源截污、基础条件建设、滨岸带改造、沉水植被恢复。

  投入3000万元二次供水改造 老旧小区高层住户不再缺水了

  走进紫东馨居小区单元门口,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不锈钢四方体,它的名字叫箱式无负压一体化泵房。两名工人正在箱体内安装调试。

  紫东馨居有住户108户,是一个物业自治小区,三楼以上住户因为水压不够,经常停水。这个泵房运营后,高层住户缺水现象将彻底消失。

  该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投资106万元,去年12月1日开始施工,目前庭院管道、楼内立管一户一表及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准备进行设备调试及主管网并网工作,计划今年5月1日前完工。

  2014年12月开始,武昌区启动二次供水改造,水务局工作人员、供水企业、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13条街138个社区进行了供水普查。

  普查发现,存在供水问题小区900个,存在供水需求小区414处,涉及人口30万人。这些小区泵房使用年限均在10年以上,部分小区泵房已经停用,储水箱锈蚀严重。用水高峰期,水压较低,屋顶水箱无法进水,5-8层居民用水非常困难。还有的泵房管理混乱,分区供水不合理,供水设施损坏严重。

  据悉,二次供水主要改造内容为加压泵房改造、庭院管道、楼内立管及一户一表工程。工程完工后将移交水务集团统一管理维护。

  2015年,武昌区投入115万元,改造了商家社区137#、涵三宫71#、73#、75#及八铺街钢制家具厂宿舍, 277户居民受益。

  2016年,计划投入2155万元,改造14处,3139户居民受益。目前,所有工程均已进入施工阶段。

  今年,武昌区又将20处列入改造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受益户数2235户。目前已取得立项批复,正在编制施工图。

  施工单位负责人介绍,二次供水改造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是泵房建设选址。

  今年2月15日,紫东馨居泵房施工时,邻近泵房的1楼居民担心泵房建成后影响采光,要求调整泵房位置,施工单位在泵房基础已施工完成的情况下,重新调整设备、水箱摆放位置,工程得以继续。

  武昌区“四水共治”主要内容

  2017年初,我市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现系统、科学、依法治水。根据“四水共治”战略部署,武昌区积极响应,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1、治污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污水收集管网、面源污染及初期雨水、湖泊治理、水网构建等。

  2、排涝水:海绵城市、中心城区排水泵站建设,中心城区排水明渠整治工程,中心城区排水管涵工程,新城区泵站建设工程,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及综合研究项目。

  3、防洪水:长江江河道治理,连江支流、重要中小河流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4、保供水:调整供水布局,提升制水工艺,改造供水管网,保护水源地,推进节水建设。

  2017年武昌区共组织实施“四水共治”市、区项目32项,其中治污水项目16项,排涝水项目11项,防洪水项目2项,保供水项目3项。

  武昌区“四水共治”工程的建设将巩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和能力;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强化水源地保护和供水安全。

  武昌区2017年“四水共治”项目进展

  市级灾后重建项目

  1、丁字桥路、平安路、恒安路雨水分流管工程。投资30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恒安路新建雨水管约1420米;平安路新建箱涵约380米;丁字桥路新建箱涵约960米。计划今年10月开工,明年5月完成。

  2、解放路主通道(解放路-人民医院)工程。投资98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雨水管约600米;新建箱涵约750米。今年10月开工,明年5月完成。

  3、科园路(武金堤路-夹套河路)排水工程。投资2745万元,由区建委负责实施。新建箱涵600米。2017年9月开工,2018年5月完成。

  4、江盛南巷(临江大道-夹套河路)排水工程。投资2050万元,由区建委负责实施。新建箱涵720米。夹套河路至武金堤路4月份开工建设,临江大道至武金堤路修规已编制完成。预计2018年5月完成。

  5、筷子湖泵站及出江管道工程。投资11465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筷子湖泵站出江管道475米。2017年6月开工,2018年6月具备通水条件,2018年12月完成。

  6、下穿通道顽固渍水点改造和配套管网工程。投资20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解决晒湖涵洞等下穿通道渍水问题。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预计2017年10月开工,2018年5月竣工。

  区级灾后重建项目

  7、省公安厅排水改造工程。投资10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解决南湖片省公安厅渍水问题。新建一座一体化排涝泵站,并配套相关排水设施。预计2017年4月底开工,6月底竣工。

  8、风华天城排水改造工程。投资9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解决南湖片风华天城渍水问题。新建一座一体化排涝泵站,并配套相关排水设施。目前已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6月竣工。

  9、武昌堤防汛后改造维护工程。投资5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粮站防汛通道200米,涵闸设施改造,堤防设施维修,目前已开工,预计2017年8月完工。

  10、木材厂和倒口湖泵站及排水收集系统改造、老筷子湖泵站改造工程。投资1064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对泵站现有部分设备进行更换;增加倒口湖D600mm进水管,并新增倒口湖闸一体化截污泵站和DN200压力管道640米。目前已开工。预计2017年5月竣工。

  黑臭水体整治项目

  11、金沙明渠黑臭水体整治应急工程。投资27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箱涵530米。预计2017年12月竣工。

  12、武昌区巡司河(解放闸-武泰闸)沿线截污改造工程。投资10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截污管975米。预计2017年5月底开工,2017年8月竣工。

  13、夹套河区检察院附近明改暗、武昌区临江大道杨园段明沟改造、前进路明渠改箱涵工程。投资64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管道250米,箱涵80米。目前夹套河区检察院附近明改暗、武昌区临江大道杨园段明沟改造已完成,前进路明渠正在施工。预计2017年8月竣工。

  14、黄家湖污水次干管完善工程。投资3300万元。由市级投资,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恒安路、平安路、瑞安路污水管网。目前正在施工。预计2017年5月底竣工。

  三水两年攻坚项目

  15、平湖门泵站、下新河泵站、徐家棚泵站改造工程。投资540万元,由市级投资,区水务局负责实施。对泵站进行改造,同时增设污水管道。预计2017年12月竣工。

  16、和平大道(武车二路-秦园路)、和平大道(徐家棚街-四美塘路)污水管建设。投资27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D500mm污水管1830米。预计2017年12月竣工。

  17、文昌门污水泵站及收集系统工程。投资2500万元,由市级投资,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改造文昌门污水泵站及建设雨污分流收集系统,预计2017年7月开工,2017年12月竣工。

  二次供水项目

  18、老旧社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投资48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对34个点位的老旧社区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泵房,铺设供水管网。目前2015年项目正在施工,2016年项目正在初步设计阶段。预计2017年12月竣工。

  其他项目

  19、中南二路(武珞五巷-中南路)雨水管道工程。投资15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新建D800mm雨水管道约835米。预计2017年5月底开工,2017年12月竣工。

  20、八铺街堤隔渗处理及维护工程。投资4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预计2017年8月开工,2017年10月竣工。

  21、武昌区12处排水节点改造工程。投资270万元,对自由路、巡司河路鹦鹉洲大道桥下、中山路地下通道盖板沟、新宜大酒店门口、武汉市七医院附近、百瑞景大门口、中北路百安居门前、长湖北村40栋-41栋、民主二路路口、化工宿舍、首义路生鲜大市场、东湖路管道渗漏修复等12处节点进行改造,预计2017年9月开工,2017年12月竣工。

  22、晒湖防渗漏工程。投资2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对晒湖进行防渗漏处理,后结合晒湖综合整治项目拟将工作内容调整为清淤。

  23、都司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投资57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实施外源截污、基础条件建设、滨岸带改造、沉水植被恢复。已开工,2018年3月竣工。

  24、紫阳湖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投资84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实施基础条件建设、滨岸带改造、沉水植被恢复。已开工,2018年3月竣工。

  25、2017年大型管涵疏浚工程。投资400万元,由区水务局负责实施。对和平大道、老和平港、雅安街、建安街、瑞安街大型管涵清淤12000立方米。预计2017年9月底开工,2017年12月竣工。

  另外还有雅安街、宏祥路、惠安路等7条随道路建设的排水干管正在开展工程前期工作,将于2017年下半年陆续开工建设。

  图为

  江南泵站堤外工程已基本完工

  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现场,工人正在组装一体化供水设备

  巡司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已完成岸线整治

  武昌江滩五期改造工程现场正抓紧施工

  紫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

  工人们在前进路明渠改箱涵工程现场进行清淤和基层处理作业

  本版撰文:记者李咏 通讯员刘金峰 王聪    摄影:刘金峰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