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城区读本》2017年第1期.大成武昌(四水共治)
来源:区委宣传部 发表日期:2017-02-06 17:29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不优于水,必忧于水
武昌吹响“四水共治”试验区号角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

  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现系统、科学、依法治水。

  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

  巩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和能力。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强化水源地保护和供水安全。

  大江大湖大武汉——长江与湖泊,对武汉来说,是永恒的话题。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维护长江生态,实施“四水共治”,促进经济繁荣,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武昌,既“优”于水,也“忧”于水。

  水之“优”:

  滨江滨湖、依山傍水,是大自然对武昌的厚爱。武昌拥有17.9公里的长江岸线,东湖、沙湖、紫阳湖等8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点缀其间,水域面积47.1平方公里,占行政区划总面积的43.7%,是全市水域面积最大、占比最高的中心城区。

  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为近代武昌带来了长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在武昌打造了“武船”“武重”“武锅”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使“武昌制造”大到船舶、桥梁,小到电视、螺钉等都享誉全国。一直凭水运“通江达海”而得“九省通衢”盛名的武汉,成了中国经济誓言“赶超英美”的一张王牌。

  去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正式亮相,惊艳武汉。一时间,绿道徒步、骑行成了武汉人最时髦的户外活动方式。除此之外,沙湖、紫阳湖、四美塘等区内湖泊,虽大小形状不同,风格特色各异,却为居民提供了亲水乐水的场所,为城市披上了柔美灵动的面纱。

  近几年来,武昌年均投入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水环境的治理与建设,区域水生态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洪水隐患基本消除,“三线一路”控管到位,湖泊水质保持在Ⅳ类以上。

  武昌较早推行“湖长”制,诞生了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及一批民间爱湖人士,居民群众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度、参与度高,监督和支持力度大,社会氛围好。

  水之“忧”:

  一面是水秀江清,百湖荡漾;另一面却面临洪水威胁与环境恶化。

  一忧污水,河湖截污不彻底,雨污分流不彻底,管网输送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

  二忧排水,雨水收集系统尚未全面形成,一些跨区域排水港渠出口不畅,易渍水点仍然较多。

  三忧供水,部分管道建成年限较长、口径偏小,供水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需求,供水矛盾突出的老旧居民区有90余处。

  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

  武昌余家头水厂,服务江南的100余万市民。此前,水源保护区内船厂、港口、码头、砂场遍布,还有水上渔家、养猪种菜,水源环境隐患突出。2015年底,这一乱象被列入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案件。2016年,武昌区把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整治和余家头江滩生态修复工程合为一体,武昌区开展了5次联合执法,共清理砂石50万吨,取缔砂码头趸船19艘,搬迁生产码头船舶7万吨位,拆除违法建筑及构筑物近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盖、菜地万余平方米,收缴捕鱼扳罾20余处。

  与此同时,区政府投资一个多亿开工建设临江大道铁机路至罗家港段,还将建设江滩生态公园,还市民一个绿色江滩,长效保护水源地环境安全。

  5年来,武昌区政府在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上下了大力气。

  注重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实施了紫阳湖截污工程,解决了紫阳湖周边排水管涵过流量偏低,暴雨时管道内排水冲翻井盖、大量污水外涌入湖问题。市区共投入资金4663万元,启动大型管涵清淤工程,先后对金沙、茶港箱、董家明渠、复兴路、东湖路等管涵及明渠进行了清淤。新建三角路泵站及栅栏口泵站工程。通过雨季检验,武昌区没有发生大面积渍水情况。2012年起,武昌区启动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改造雨污水管网100余公里。

  开展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以及污染源监视性监测,削减了武船、滨湖机械厂电镀废水排放,完成人福药业、滨湖机械厂、圆融化工厂等企业搬迁和武昌焦化、中昌植物油厂等企业停产转向经营,不断加大工业污染源监测监察力度,并且严格实行了污染物排放达标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管理制度。武昌水源地水质状况始终保持为III类,达标率为100%。

  采取生物治理措施,进行湖泊底泥清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使四美塘和内沙湖稳定保持IV类水质,采取引水、底泥疏浚、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对紫阳湖、内沙湖、晒湖和都司湖等湖泊进行治理,其中内沙湖水质由2010年的劣V类上升为IV类,晒湖由劣V类提高为V类。

  武昌率先谋划“四水共治”

  郁郁葱葱的紫阳湖公园

  人水互动、人水和谐、人水共生,是所有武昌人的共同期待。发挥好水优势、保护好水生态、利用好水资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武昌区将按照市党代会报告要求,大胆探求,先行先试,率先打造“四水共治”试验区和示范区。

  结合武昌实际,区政府对推进“四水共治”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谋划,建立了“四抓”工作机制:

  ——抓机制,成立区“四水共治”领导小组,跨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健全统筹、调度、协作、督办和落实机制。深化落实“湖长制”,与四美塘、内沙湖、紫阳湖、晒湖、外沙湖及水果湖等6个湖泊辖区街道签订湖泊保护责任状;推进落实“河长制”,根据武昌实际,制定《河长制实施方案》,落实巡司河等河流管理责任,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抓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研究制定区域水生态保护、水文化建设总体和各类专项规划及年度推进计划。

  ——抓项目,建立“四水共治”重大项目库,落实资金来源、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2017年,市、区安排水生态治理建设项目57项,投资总额10.3亿元。

  ——抓宣传,通过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在临江一线建立宣传阵地和展示区等举措,利用武昌发布等宣传平台和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参与、支持“四水共治”。

  武昌区提出了具体工作举措。

  围绕“三大”,万无一失防洪水

  ——治理大隐患,主要是消除险工险段和闸口破损等重大隐患,重点对南华船厂闸口进行永久性封堵和对月亮湾等5处历史险工险段实施堤防加固。

  ——实现大贯通,主要是对八铺街堤和临江五期开展江滩整治和美化亮化,使长江南岸水岸景观全面贯通、形成整体。临江五期工程已列入2017年市级城建计划,即将启动。

  ——打造大平台,主要是以长江为主轴线,结合江汉朝宗5A级景区打造,加强滨水景观资源开发,构建大都市亲水平台,彰显“两江四岸”独特魅力。同时,结合湖泊治理,提升湖泊公园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形成区域性亲水平台。

  围绕“三力”,千方百计排涝水

  ——提升管网输送能力,加强社区、道路排水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完善跨区域排水的配套收集系统,提升雨水收集、输送能力。

  ——提升泵站抽排能力,加快筷子湖泵站、晒湖泵站等建设改造,扩大抽排流量,确保雨水及时外排。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设备储备和统筹调度,建立白沙洲、南湖两个应急中心,做到小雨不积水、暴雨可控制。

  总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辖区骨干排水系统基本建成,现有22处易渍点及新增渍水点全部消除,辖区雨水吸得住、渍水排得出、涝水应得急、蓄水调得动。

  围绕“三全”,全力以赴治污水

  ——全截污,严格落实“湖长制”“河长制”,对沙湖、巡司河等11个河湖的82个排污口,全面拦截封堵,杜绝直排。

  ——全收集(全处理),加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及混错接改造,提升污水收集、输送能力。积极配合推进“四厂合一”,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做到应处尽处。

  ——全治理,按“一湖一策、一河一策”原则,对辖区湖泊、河流开展水生态修复,提升水体水质。

  总体目标是“十三五”期间,辖区雨污分流系统全面建成,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湖泊水质稳定在Ⅳ类及以上。

  围绕“三水”,不遗余力保供水

  ——干净水,抓好平湖门、余家头两大水源地的环境整治与保护,确保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标准。

  ——及时水,创新二次供水改造协作机制,完善各方责任体系,加大老旧社区、老旧居民楼的供水设施改造力度,使供水、用水问题不再难。

  ——节约水,加强宣传和发动,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节约用水,大力支持和推进中水回收与再利用。

  水果湖畔的汉秀剧场

  沙湖公园美如画

  撰文:通讯员张晨子 刘金峰 吴迪

  雨污分流示意图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