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
来源: 发表日期:2011-04-25 18:51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校舍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武昌北路小学堂,1927年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82年武昌农讲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多年来,武昌农讲所、毛泽东旧居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000多万人次,成为观众游览瞻仰的胜地,学习研究中共党史、中国大革命史特别是农民运动史的课堂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近十年来,武昌农讲所利用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抓住机遇,在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基本陈列的同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举办和引进各种历史、文化、艺术专题展览,博采众长,努力探索宣教工作的新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先后举办了《武汉市青少年集邮展》、《中国近百年史展览》、《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展览》、《毛泽东与武汉》、《胜利属于人民》、《铁流二万五千里》、《禁毒大风暴》、《国旗在我心中》、《红岩魂》、《香港回归祖国》、《纪念周恩来诞辰百年》、《澳门回归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中南海遗物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中国共产党武汉历史八十年》等五十余个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文博界有一定的影响。

  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是武汉地区影响很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世纪里本馆的工作人员将认真学习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守阵地,勤奋工作,使纪念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址:武昌红巷(原黉巷)13号

  电话:027—88873616

  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昌红巷(原黉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农讲所1926年底开始筹备。 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各省,共800余人。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在所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周以粟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着重研究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组织学生下乡调查,参加社会活动。农民武装骨干,农讲所对学生实行军事编制。讲授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并组成学生军参加镇压麻城地主豪绅制造的反革命暴乱和击溃夏斗寅叛变的战斗。1927年 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旧址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系晚清学宫式建筑。原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这所校址。1958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筹建纪念馆,周恩来题写“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馆名。1963年旧址纪念馆正式开放。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展出的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总队部,大教室,大操场等复原陈列和反映农讲所历史的辅助陈列。农讲所旧址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1000万人次。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居住的地方。 11月下旬,毛泽东从上海经南昌来到全国革命的中心——武汉。他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土地委员会委员等职。毛泽东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他针对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用亲自在农村考察所得的事实,在这里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文公开发表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他主办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急需的农运干部。他筹备成立并领导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使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他参加了农民问题讨论会和土地问题讨论会,制定了关于农民革命的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参加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与其他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努力,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革命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在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上,他提出保存武力,主张上山。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他批判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统一战线、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上的错误,提出:“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著名论断。1927年8月,毛泽东离开武汉后到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并率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旧居当年是以农讲所名义租用的普通民房。原建筑1954年拆除,现建筑为1967年按原貌重建。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五大历史陈列

  “中共五大”陈列文物 1.李维汉用过的柳条箱 李维汉, 189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共五大代表,出席五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五大后任命为中央秘书长。1949年10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秘书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8月11日在北京逝世。在《中共五大历史陈列》中展出的柳条箱是李维汉同志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使用的物品。箱子以柳条为主,深绿色的铁条皮包边,箱子除拎把和一个锁扣经过修理外,其余都非常完好。在箱子的下面依稀可见用毛笔写着“北京府佑街135号吴景之收”字样。(吴景之是李维汉的夫人。解放后,李维汉 夫人吴景之一直在使用这个箱子。)箱子里面有一硬纸板,写着“李维汉的柳条箱:上海→中央苏区→长征→延安→行军→北京。李铁林2005年5月”。李维汉同志的儿子李铁林将家里珍藏多年的箱子捐献给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李铁林告诉我们“这个箱子我小的时候就见过,起码有60多年的历史了,可能是我父亲长征时的物件”。 2. 中共五大代表罗亦农亲手制作的木拐杖罗亦农,1902出生,湖南湘潭人。中共五大代表,出席五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4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4月21日在上海龙华就义。在《中共五大历史陈列》中展出的“罗亦农亲手为母亲制作的木拐杖”,现长110㎝,、是由一根普普通通的茶树枝制作的,枝上有着大大小小十余处的疙瘩,上下都有磨损,且有裂痕。为什么这么一根旧得透出历史沧桑的树枝,被罗亦农的亲属当作宝贝收藏至今呢?因为它承载了罗亦农烈士对母亲太多太多的爱。那是在20年代初,罗亦农经上海党组织的安排,与刘少奇、任弼时等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外出求学前,罗亦农想到即将远离家乡,而母亲此时年事已高,眼睛不好,行走不便,于是回到农乡附近的山岭上,砍了一根精心挑选的茶树枝,亲自将它制成拐杖,送与母亲,让拐杖替他伴随着母亲。罗亦农母亲个子较高,当时制作时拐杖长度为170㎝。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告密,罗亦农在上海被捕,4月21日,在上海龙华被敌人杀害,年仅26岁。罗亦农牺牲了,这根拐杖带着儿子对母亲的爱,也带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陪伴着罗亦农的母亲走过风风雨雨四十余年。现在我们见到的这根拐杖已不是170㎝,而只有110㎝,消失的60㎝,是罗亦农母亲在40多年的使用过程中,慢慢磨掉的。上世纪60年代罗亦农母亲去世后,罗亦农的儿子罗曦将拐杖收藏了起来,在我们建馆时,其侄孙子将珍藏了四十余年的拐杖捐了出来,并让我们得以了解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3.中共五大代表多松年的怀表 多松年,1905出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26年多松年任中共察哈尔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张家口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五大代表。五大会后回察哈尔组织领导革命斗争。1927年8月,为宣传中共五大会议精神而被捕。1927年8月,在河北张家口被军阀逮捕,敌人用五颗一尺多长的钉子将他活活的钉死。在《中共五大历史陈列》中展出的这块怀表是多松年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时实用的物品,1926年回国后在察哈尔做党的地下工作时仍旧在使用。中共五大后,他回到家乡,将这块怀表交给了自己的爱人。多松年牺牲后,这块表成了家人寄托对他的思念的珍藏物件,并保留至今。2007年捐赠给中共五大纪念馆.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