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武昌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文  号: 索 引 号: 2012-0000343
公开日期: 2012年09月19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内容概述: 主 题 词:
武昌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武昌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武昌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目标,特制定《武昌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武昌教育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武昌教育的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武昌区全面落实科教兴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教育事业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率先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被评为全国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成为全国首批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并取得具有影响力的实验成果;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湖北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荣获武汉市首批教育先进区称号。具体表现在: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学校布局不断优化。综合城市发展、生源分布和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因素,采用撤并整合办法,进一步调整布局,使学校布点更合理,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将3所省市级示范学校引入南北两片办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片际合理分布,区域间相对均衡。2009,在全市率先开展学区建设试点工作,将北片15所义务段学校纳入学区建设范围,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纵深推进。经过近几年的布局调整,全区义务段学校由115所减少到78所,校均规模由834人提高到977人,小学及初中服务半径分别控制在0.5公里和1公里以内。

二是办学条件日渐改善。2004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均为48元,2008年分别提高到120元和144元。2004年以来,区政府和教育局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用于薄弱学校的经费保障;每年筹措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每年拨专款对义务段薄弱学校教师进行专项补助,2009年达到人均6000元;国家绩效工资政策出台后,区政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筹措资金及时落实,从根本上均衡了教师待遇。近几年,我区投入1.2亿元对21所初中学校实行了标准化建设,投入3500万元完成了义务段所有学校运动场塑胶化和实验设备、体育器材、教学设备的添置与更新。2008年,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三是师资配置逐步均衡。我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以岗位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区6179名教师竞争上岗,691名富余落聘人员被分流到非教育岗位;通过建立“专职教师定向交流、富余人员校际交流、优秀教师兼职交流、结对学校双向交流”四种机制,以及薄弱学校“培训优先、引进教师优先、评先晋级优先”措施,促进了区域内学校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2009年绩效工资的实施,促进了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的完善,激活了教师队伍活力;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外流”问题明显好转,各层次骨干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接近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升。加强了办学行为、课程设置与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四个规范”,加大了对各项违规行为的处治力度,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建立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校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促进了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五是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2008,依法将3所改制学校恢复为公办性质,按对口入学制度招生,促进了教育公平;义务段学校实现招生、计划、学籍“三统一”,有效遏制了区域内生源的无序流动,使不同层次学校的生源趋于均衡。2002年以来,共安排40所公办中小学,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免收借读费。对义务段贫困家庭子女和高中阶段指令计划录取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额免除杂费、课本费。贯彻落实《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行动计划》,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德育工作实效持续增强

坚持德育为先,创生出“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本德育模式,很好地引领了学生成长方向;德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区域和校本德育模式;落实学生成长导师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学生“好学、乐学、会学”的学习品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化;关注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育人能力;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互动”工作,初步构建了“三结合”德育工作体系。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课程建设富有成效。武昌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思想,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积极开展“五大校本行动”,加强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效益,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是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好学、会学、乐学”的学风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中、高考成绩连年居全市之首;规范开设体卫艺、科技、信息技术课程,落实“阳光一小时”等校园文体活动,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初步建立了“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是学校办学特色初步凸显。一批学校的办学特色正在形成,“希望教育”、“阳光教育”、“人格教育”、“整体实验改革”等办学理念初具影响力,为学校特色品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基本形成多元化办园格局。全区现有幼儿园85所,其中区属教办园14所(含小学附设幼儿园),企事业办园39所,民办园32所,共收托幼儿16000多名。有省级示范园3所,市级示范园7所,市一级园14所,示范、骨干园总量居全市前列。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的办园模式,各类公办园的内涵及特色得到进一步显现,民办园的规范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2003年,武昌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称号。

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成人教育取得新进展,2009年武昌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特殊教育与民族教育保障得力,政策落实到位。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增加到20万元/,生均公用经费由原来的48元提高到2009年的2000元。作为国家级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区,坚持以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以心理辅导为基础,以康复训练、缺陷补偿为重点,全面促进特教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发展。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始终处于全省先进行列。积极落实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回民小学等民族学校的发展。建立起“全面关心少数民族学生、课内课外一起抓”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民族特色体育艺术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区教育逐步推进,终身教育理念渐入人心。武昌区坚持“政府主管,街道主抓,多方组织,全民参与”的基本策略,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精神,创造性开展社区教育工作,2009年,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5、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十一五”以来,武昌区通过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创新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整体提升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通过“优秀青年教师协作组”、“专家指导组”等核心团队,着力加强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涌现出一批市、区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实施“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特优骨干教师培育工程”等措施,一批有思想的校长和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支由省市教育专家、优秀校长、省市名师、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优秀骨干团队,为区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6、民主政治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取得新进展;综合考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党派结构选配干部,提升了管理效益和民主管理水平;完善民主集中制,落实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校长负责制等相关制度,使制度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主题,“三风”(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二)武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启动实施,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正处于由普及走向提高的关键时期。深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武昌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武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作为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经济建设工作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武昌区正朝着“金融武昌、生态武昌、和谐武昌、文化武昌”的目标前进。武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为武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武昌教育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创建优质教育品牌,才能为武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只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才能推动武昌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只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才能增强武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武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提供了广阔空间。武昌教育要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武昌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目前,武昌区南北片教育发展不均衡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薄弱学校相比优质学校在办学目标、硬件配置、师资状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差距还比较明显;区域间、学校间分割发展格局未能根本打破;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及择校问题未能彻底解决。

2、办学特色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

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个性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意识不强,尤其是示范高中特色还不够彰显;品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影响力、示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3、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充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少数校长的办学理念还不够先进,管理水平还不上档次,学生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能力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培育等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有待突破;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式还比较陈旧,教学水平还比较低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偏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尚需加强;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机制有待创新和突破。

4、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构建武昌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教育投入、办学条件与沿海或内地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与“现代化教育强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网络尚待完善;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价体制需要进一步变革;学校内部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增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发展程度还不平衡。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武昌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发掘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设新机制,实现新突破。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铸造教育尊严,维护与促进人的尊严”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满足武昌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增强武昌城市竞争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和更有力的支持。

   (二)发展目标

2015年,把武昌区建设成为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开放多元、人民满意的具有武昌气派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1、调整布局规划,基本形成满足需要、适度超前、优质高效、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结构。

2、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基本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水平现代化。

3、创新教育体制与机制,初步建立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格局;                                                                                                                            

4、深化素质教育,建立并完善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的干部、教师队伍,探索并建立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培育机制,充分满足深化素质教育和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需要;

6、培育一批具有武昌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教育品牌,在全国产生更广泛、更持久的影响;

7、不断完善以多元开放、优质高效为特点的武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2015年,武昌各类教育发展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全面普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3-6岁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12所,力争全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全区在园幼儿总数的70%以上;创建省级示范园2-3所,市级示范园3-4所,市级一级园6-7所,全区等级园数量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85%以上;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和一次性合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达到50%;小学“小班化”教育覆盖率50%以上,初中“小班化”教育覆盖率达40%以上;创建小学素质教育达标学校40所,初中后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21所;义务教育基本遏制学生择校现象。

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在全市率先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优质高中数量与质量整体上在全市领先,基本满足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更多、更好地满足学生进入各类优质高等院校学习的愿望,打造武汉高中教育人才高地;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扩大学校自主办学空间,创建3-4所在省市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高中。

职业教育联动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规划布局,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与终身学习相衔接;试点建设2-3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基地;加强二职中心建设,使其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效益上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特殊教育全纳延伸:全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98%以上;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进入全国特殊教育先进行列;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特殊教育逐步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延伸,最大限度满足全区残障青少年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终身教育形成体系:以社区教育学院为平台,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依托社区学校与民办培训机构,为就业与岗位转换服务,为武昌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劳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在全区培养10个学习型党政机关、街道和单位典型,100个学习型社区典型,1000个学习型家庭典型,10000名学习型先进个人典型;建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办好老年大学,做到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处社区教育活动场所;完善社区教育管理、运行和监督保障机制,争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民办教育多元发展: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做优、做强民办教育,打造民办教育品牌;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发展战略                                    

1、高位均衡战略:在国家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的分段目标指引下,率先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即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达到较高水平的均衡,有效遏制择校现象,基本满足武昌居民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2、品牌引领战略:弘扬武昌文化传统,践行现代教育理念,促进区域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武昌教育公平、多样、开放的区域特色;鼓励学校个性办学,提升办学品位,培育、提炼、推介学校办学特色,用品牌引领武昌教育发展。

3、人才强教战略:把人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和绩效管理体系改革,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加大干部、教师培训投入和工作力度,强化校本培训,持续提升校长办学水平和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探索教育家型校长和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铸造武昌教育人才高地。

4、信息化战略: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实施现代教育管理、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结合武昌区城市布局规划和人口变化,科学实施布局调整。学校整合工作重心由空间均衡转向更高层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均衡,侧重于局部学校联动和协同发展。在余家头、滨江商务区、南湖、百瑞景、东湖国际等新建居住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和幼儿园;结合旧城改造,扩大一批中小学用地面积;至2015年,力争将生均用地达标学校由68%提高到85%,将幼儿园由现在的81所调整至85所左右,小学由现有的48所调整至54所左右,初中由目前的31所调整至28所左右,普高由现在的15所调整至12所左右,职业学校保持现有的4所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薄弱学校建设,强化助学机制,进一步提高教育均衡与公平度。

完成学区建设的实验与推广工作,探索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的新体制。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完善基层学校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评制,建立学校教师、校长双向选择制度,增强校长办学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实行教师的合理流动,变“学校人”为“学区人”,实现学区内教师的服务性有序流动;探索名师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变名师“学校人”为“区域人”,实现名师资源在学区、学校的合理配置;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生本德育研究,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打造具有武昌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品牌;构建德育的开放体系,创新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开展德育实践拓展行动,到2015年,基本形成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区、家庭横向沟通,与文明社会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保障;整体提升德育队伍素质,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明显提高。

    3、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以提高校长的课程规划与领导力、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执行力和改善学生的发展状态为重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实现条件上档次、管理上品位、队伍上水平、质量上层次、学校上品牌的综合目标。

继续深化义务段课程改革,重点在规范、有效、均衡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课程管理规范、课堂教学高效、校际发展均衡、课业率先减负的目标。

积极有序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重点在优质、特色、内涵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稳定、办学特色鲜明、学校文化深厚的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与环保意识。认真落实科技制作活动课和环境教育课的教学教研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普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继续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不断提升区域教育及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区域标准,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4、着力打造武昌教育特色品牌

加快武昌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文化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内涵发展,实现武昌各类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实施品牌引领工程,初步形成武昌教育 “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多元开放”的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品牌学校。    

    5、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科学使用工作,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强化编制管理,规范、精干、高效地配置教师队伍;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完善教职工职务聘任制度;加快用人制度、评价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

创新校长和教师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校长和教师专业化素质。各校建立教师发展学校,深化校本研训活动,立足岗位实践,积极探索并实施以“问题研究、课题驱动、项目引领”为模式的研训一体化专业发展机制;建立在职教师专业水平定期考试考核制度,促进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发展。

探索名校长、名教师成长路径,实施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育工程。采取多元培植方式,努力培育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以市、区“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师。

加快教师研训机构建设。完善各学段专兼职研训队伍建设,建立研训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制度,提升研训机构整体服务与指导功能,高效履行全区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教研、教育科研、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职责,并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指导与评价。

6、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宽带网接入工作,加快全区中小学网络教室更新升级,加快全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建设区中心信息资源库,加强区域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深入开展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努力提升全区教师信息化素养,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力度,促进教学与管理现代化。

7、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新、改、扩建一批安全实用的幼儿园,扩大公办园数量及规模;整合各方面力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通过管理创新,提升内涵,打造品牌,引导幼儿园上等级、创示范、成名园;健全完善骨干园与民办园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园的引领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技能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健全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研制印发《武昌区幼儿园课程管理指导意见》和《武昌区幼儿园教育常规管理评价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坚持开展幼儿园综合办园水平评估,实行幼儿园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8、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建立随班就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切实加强“全纳教育”研究,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将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纳入中小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并实施随班就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办法。重视培智中心学校建设与发展,加快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现代化建设步伐,使其办学条件全市领先;坚持“发掘生命潜能、提高生活品质”的办学理念,加快体育、艺术、康复、职教系列特色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师培训,把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建成全国知名的特殊教育品牌学校。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工作,落实好少数民族群众子女上学及中高考政策。加大投入,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努力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构建学校特色品牌。

    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二职中心建设。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形成特色优势专业10个以上,确保职业技能考核通过率达到98%以上,就业率达到95%以上,15%以上应届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深造;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职业课程建设。制定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验教学环节,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实施“一纲多本”,建立教材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实施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工作机制。

拓展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按照地区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要,建设2-3个以上公共中等职业技术实训基地。

    10、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实施学习型城区建设工程。以社区教育为依托,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网络、居民终身学习平台和社区学校建设工作,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全面发展,促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广泛建立,初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

实行学校与街、社区共建计划,实施社区全员教育培训计划,建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民工培训基地,对社区居民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提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力争将武昌建设成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二)重点工程

1、学区共同体建设工程

开展学区共同体建设实验。分为三段:第一段为2010-2011年,推进“武昌区北片义务教育学区”试点改革,重点对学区管理体制、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资源开发与共享、生源分配与教学模式、学校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开展为期一年的实验,特别要在小班化教学、捆绑评价、课程资源共享、教师身份学区化、走教制等方面做有益的探索;第二段为 2012-2013年,在试点基础上,整体推进武昌区学区共同体改革,重点是促进片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段为2014-2015年,在整体改革基础上,推进武昌片区之间教育均衡发展。

2、德育创新工程

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努力挖掘学科德育内涵,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融合;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形成中小学互相衔接、层次递进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以“两型社会”建设、“首义文化”、“东湖文化”为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并实施三个系列的地方德育课程,力争形成区域德育课程品牌。

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并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双导师”制。强化教师履行学业导师职责,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推动教师积极承担学生成长导师的责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

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合力育人的德育实践机制;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课外活动体系;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原创精品;建设一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基地和新品牌;建设区校一体的德育网站,加强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数量充足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

完成“111”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计划:新培养1名国家级模范班主任(或先进德育工作者),10名省市级优秀班主任,100名区优秀班主任;完成“111”全体教师队伍育德能力培训计划:接受1次德育工作培训(在全员教师培训中安排一个专题内容),接受1次心理健康辅导,主讲1次德育公开课(班会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专题报告等)。

3、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与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三级课程,促进学校规范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行动,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断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努力实现“选修课程多样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建设高效课堂。实施“高效课堂”建设行动,以备课组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活动,以“增效”促“减负”;研制武昌区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小学全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初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等工作,研制《武昌区中小学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过程管理,研制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数据库,探寻不同发展水平学生背后真切的过程因素,理性、科学的提升武昌教育教学质量。

完成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工作。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调控,教学研究部门引领指导,基地学校精心组织,基地学科潜心研究,其他学校积极响应的工作机制,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际交流等研训方式,努力将高中学科基地建设成为全区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学科课程资源中心、学科教学交流中心,并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实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全区高中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均衡发展,形成健康、优良的学科教研文化,持续提升学科教研水平与学科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全区高中教学质量。

在义务教育段全面实施学科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整合并共享学科课程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品牌学科,提升一批发展学科,培育一批特色学科,推出一批学科课程建设新成果,建立一套学科课程建设新机制,全面提升义务段学科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4、品牌引领工程

以办学理念研究为核心,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对“希望教育”、“阳光教育”、“整体实验改革”等已具一定影响力的办学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大推介力度,扩展品牌效应;对尚未形成办学特色的学校,加强指导,重视提炼,培育特色。到2015年,全区学校办学特色基本形成层次递进、个性鲜明的阶梯式分布格局:各学段形成2-3所全国有影响的学校,5-8所省市有影响的学校,50%以上的学校基本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力争在事关武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项目上取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开展区域性多元开放教育体制建设、学区共同体建设、生本德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建设、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师生心理健康维护、“校长引领行动”和“名师培育行动”模式等研究,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5、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育工程

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有利资源,努力培育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开办“校长深度研修班”,每年选派15名校长委托大专院校培训;实施“出国深造计划”,每年选派2-5名校长赴教育发达国家进行短期进修;实施“名校长个性化培养计划”,每年选拔1-3名名校长,采取一对一跟踪指导和培养方式,委托国内知名教育专家进行深度指导;开展“校长论坛”活动,营造校长“成长文化”;到2015年,培养省市名校长5名。

围绕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依托市、区“名师工作室”,开办“名师深度研修班”,加大对市、区骨干教师、名师和特级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每学科选派10名骨干教师参加大专院校培训;实施“出国深造计划”,每年选派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教育发达国家进行短期进修;到2015年,培养省市名师5名,特级教师10名以上。

6、信息化建设工程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学校的“生机比”达到101以下,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到100%;完善与升级原有校园网工程基础设施,分期建设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教育宽带专网,形成适应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网络环境;实现全区学校光纤接到互联网,100%的学校实现“班班通”;50%以上的学校建有数字图书馆;做好网络中心机房建设,使其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需要。

加强“校园通”、“局校通”区域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武昌教育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多功能、集成化管理平台,提高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益;以“武昌教育网”为基础,整合各方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完善虚拟学校和远程教育工程,搭建武昌区中小学校教学(会议)直拨网络。

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100%的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力争到2015年,每所学校拥有1名以上专业对口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改革与研究,打造10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示范学校。

7、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

利用网络资源,建设覆盖全区所有社区的全民终身学习网络。实现网络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特色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的各级各类课程资源。

充分整合市、区和行业成人教育资源,建立终身教育与国民教育两大体系的资源沟通渠道,形成服务于居民终身学习的办学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有效组织、指导和服务于各种形式的居民教育和学习活动。

推进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学校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置、校舍设施等方面按有关规定予以落实,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中小学、居民小区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居民教育,做到“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

四、保障措施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区委、区政府进一步确立武昌教育在全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构建和谐武昌的重要作用,将教育发展置于武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优先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将教育规划内容纳入政府“十二五”规划之中,并分解到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加强实施、检测、评估,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加大教育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教育成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为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秉承武昌尊师重教传统,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

2、强化政府职能部门责任。区政府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从财政、编制以及政策等各个方面确保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区教育局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行动方案,编制经费项目预算,向区政府适时汇报规划实施与落实情况。各级责任人认真履行实施规划的责任,接受督察、评估、考核。进一步转变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改革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明确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落实并逐步扩大学校依法管理学校事务的自主权。建立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实施教育重大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社会公示制度,建立决策信息的收集反馈机制。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形成依法行政、运转协调、管理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深化学校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单项评价与多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3、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财政保障体系,提供高于全市老城区平均投入水平的财力支持;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至2015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800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1000元;调整区财政支出结构,依法逐步提高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5%,依法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确保2012年达到4%,并随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作为专项收入,依法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为本规划中学区共同体建设工程、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育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各项行动项目的实施提供专项经费。拓展教育融资渠道,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投入,促进教育投入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开发、租赁、出让、改制等方式盘活现有闲置资产,使其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4、提高教育督导评估效能。完善教育督导机制,优化督政工作,深化督学工作,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结果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相结合;逐步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包括社会第三方评价在内的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等制度;探索构建对各级示范学校、先进学校实行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估的引导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适时建立学校办学特色评估机制,推动学校在规范化基础上的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整体提升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

5、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服务中心做工作”的思路,开展教育党建工作,使党建与教育在工作目标、工作推动、考核评价、人才培养上自然融合。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班子成员学习、决策、创新及驾驭全局的能力;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阵地和制度建设,努力扩大党内民主,保证党员的基本权利,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坚持服务中心,强化功能拓展和作用发挥,全面提高群团工作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