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昌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 区发改委
文  号: 武昌政办[2015]3号文 索 引 号: 007482532-03-2015-1387511
公开日期: 2015年02月10日 公开方式: zhudong
内容概述: 主 题 词: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昌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昌区2015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武昌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区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月14日

  

武昌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15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奋斗目标,加快实施“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预期目标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

  ——安排重大项目150项,年度计划投资18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滨江商务区积极推进核心片区的项目策划、启动工作,加快推进绿地国际金融城、联投时代中心、华电研发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入驻。持续推动白沙新城、杨园新城的规划建设,完成白沙新城建设规划,加快启动土地整理储备工作。武昌古城重点加快大黄鹤楼片区和昙华林历史街区建设,着力推进蛇山北坡和昙华林核心区改造,基本完成斗级营片、瑞典教区片房屋征收和相关优秀历史建筑的收购、置换。华中金融城核心区一期区域全面开工,二期局部片区启动拆迁。加快推进中北路沿线项目建设,完成原武重体育场、省建机A等地块土地出让,启动电视机厂片等4个项目拆迁。

  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构建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的多层次、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加强金融人才孵化园建设和商业保理试点工作。新增金融机构15家。大力推进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建设,提升武昌文化产业发展能极。积极推动武汉工程设计联盟大厦、知音动漫及新媒体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吸引工程设计、传媒出版、艺术创作等产业及关联企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和推进中南商圈、中北商圈、徐东商圈,解放路商业带、武昌滨江商业带建设,促进“三圈两带”商贸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加快武昌古城、武汉中央文化区、东湖等旅游资源整合,深化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建设,持续打造“楚河汉街”、昙华林、户部巷等省、市级旅游名街。

  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工作。围绕服务业升级、“三旧”改造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利用、连片开发的原则,将分散、不便利用的小块土地,整合成为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做好中南大酒店与煤炭地质局片区、健龙广场与省六建地块、丽江饭店与省体育局片区的整合工作,力争项目用地发挥最大效益。加快推进中航地产、万达集团、武商集团等企业参与华中金融城、武昌古城、武锅生活区的改造、开发、建设,形成对全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引领和支撑。以重大项目调度例会为平台,完善全区重大项目议事、决策机制,推进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开工建设。加强招商机制、载体、理念、方式与管理的“五个”创新,构建“大招商”格局,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引领招商工作迈上新台阶。计划引进总部型企业20家、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150家。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整合全区财政性扶持资金,支持相关企业和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扩大财政资金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规模。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企业发展。加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研究制定中小民营企业专项扶持政策,继续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探索由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同步分担政府、企业和银行三方风险的创新型工作机制,引导武昌兴昌小贷公司进一步与辖区企业对接,开展“三进三送”(进园区、进高校、进企业,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服务企业活动,完善武昌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审批效能和服务质量,推进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

  (二)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高综合科技水平

  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计划“四个工程”(小进规、小巨人、上高新、促上市),建立区科技企业“四个工程”后备库,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5家。大力推进校企自主创新研发合作,进一步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辅助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围绕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黄鹤英才”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和产业领军人才。新引进大学生创业团队30家,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10名。

  塑造创新示范。以5.5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围绕信息消费与数字娱乐两大主导产业,推进重点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的“四位一体”第三代科技园区建设,建成市级科技示范孵化器、市级示范大学生创业专区。

  搭建创新平台。鼓励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中铁十一局等区内大单位开放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共享平台,推进各类专业科技园区融资服务、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平台建设。

  提升信息产业。以中部信安基地为依托,以瑞达信安、泰信科技、中科网络等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中部信息安全产业联盟”,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加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成果转化。落实区政府与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科技十条”、“黄金十条”政策。出台成果转化配套资金引导激励政策,发挥科技项目资金在成果转化中的导向作用。

  培育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服务企业的力度,提高知识产权申报成功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提高大型企业及中小科技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发展科技金融。实施“天使基金投资计划”,与社会投融资机构合作,为科技型初创和种子期企业争取不少于600万元的项目资金。实施“股权投资计划”,为中小科技企业争取1亿元的投资。实施“科技融资计划”,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争取2-3亿元的融资。

  (三)实施城建攻坚计划,提升城区承载空间

  加强市政道路建设。启动临江大道五期、新武金堤路、复兴路南北段、和平大道文化宫段等主次干道建设,续建、新建紫阳东路延长线等微循环道路,力争列入城建攻坚计划的38条微循环道路建成总量达到25条。加快道路提升项目建设,对瑞安路东段、东亭路等4条道路加铺沥青,进一步提高道路黑色化率。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5个社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疏浚部分大型管涵,改造南湖花园城风华天城排水出口、大东门六栋八层楼尾水等9处排水节点,对20座泵站进行清淤,并对首义路、公正路等泵站进行大修改造。加强河道堤防的维护管理及排水管网疏捞力度,维护加固解放闸,整治月亮湾武北3号闸口和4号闸口护岸等水毁水利设施。

  推进土地储备出让及房屋征收。加快土地整理出让,计划出让新生路片、337北等地块8宗。加强土地储备,实施储备武车E地块、省建行学校宿舍等地块16宗。完成房屋征收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轨道交通7号线、8号线、中南路-中北路综合改造工程、杨泗港长江大桥岸线工程等市级重点项目房屋征收工作。加强市级项目储备,重点推进武锅生活区和武昌热电厂棚户区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与安置房建设,加大房源筹集力度,尽力缩短动迁户过渡时间。

  (四)实施城市管理提升计划,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建2条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加快启动白沙洲大型垃圾中转站建设,改造扩建现有的6座转运站,积极策划建设环卫车辆停保场,解决全区500多台环卫车辆停放问题。提升城市亮化和立面形象,打造首义广场、洪山广场、“楚河汉街”等地标性亮化景观,提高武汉大道、长江大道、临江大道等沿线楼宇亮化率,达到景观灯完好率95%、亮灯率98%。完成40个社区的架空管线整治。加强“智慧城管”建设,改造现有区城管委指挥调度中心,提档升级数字城管平台系统,重点开发环卫作业管理、燃气管理等有关智慧监管平台。全面推行“司法城管工作室”,探索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打造“法治城管”。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晒湖公园及洪山南坡改造。建设和提升友谊大道(隧道口段)、洪山路道路绿化水平。继续加大以沙湖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环沙湖市政污水管网彻底截污。加强湖泊污染治理,巩固内沙湖、晒湖水生态修复成效,继续加强紫阳湖水环境治理,建立四美塘长效管理机制,力争消除辖区内湖泊劣Ⅴ类水质,达到Ⅴ类及以上标准。监察长江水源保护区内排污隐患,加强74家危险废物产排单位、61家放射源与辐射装置使用单位以及武船水上车间和文昌门市政排污口的环境监管,确保辖区人民饮用水安全。

  (五)实施民生事业提升计划,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财政投入,新、改、扩建公办园和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增学位2000个。完成武珞路中学一期、橡树湾和长江紫都三期配建小学建设,推进都市经典小区配建学校建设。完成5所义务段学校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干部教师队伍,落实干部全员培训,抓好骨干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培养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均衡发展水平。办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

  加快医卫事业发展。调整和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15分钟基层卫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达到8家,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40个。夯实区域医联体基础,推动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对接与共享,探索远程心电诊断,建立慢性病标准化诊疗模式。继续推进全科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提高签约服务率。结合亚心七医院的异地新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区妇幼保健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发展公共文体事业。全面落实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公共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继续组织打造首义文化节、昙华林艺术节、首义之春、邻里文化节等文化品牌。精心打造文体特色团队5支。开展“三送一开放”活动,为社区配送图书3万册,送文化惠民活动100场,送电影400场,区图书馆、区文化馆、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免费对外开放。加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强社区健身设施的维护和提档升级。组织大型、导向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6次以上。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巩固“老吾老”行动成果,创新养老工作服务体制机制, 推进“三位一体、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成《城镇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5—2020年)》的编制,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家、社区养老院3家,提档升级社区养老院4家,新增养老床位300张。大力推行“养医结合”服务模式,推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就医结算问题。

  促进创业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小额担保贷款4800万元,新增劳动者创业40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建立2-3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组织创业培训、就业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等各类培训1万人次。创建省、市级“充分就业社区”30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劳动监察“网络化”建设,达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标准的工会组织200家以上。

  加快实施扶困助弱。对困难群众的帮扶进一步提标扩面,提高和扩大“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救助标准和范围。建立武昌区环卫医疗救助基金,将全区合同制环卫工人纳入大病医疗救助补偿范围。完善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建设,落实180名新增残疾人从业或就业,在6个街道购买残障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扶持和孵化10家服务残疾人的民办社会组织。为1000名聋哑人购买闪光音乐报警电热水壶,为500名下肢残疾人购买便携式坐厕椅。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资格管理,积极做好面向全区公开租赁公租房的准备工作。维修、改造危旧公房500户。

  推进社区治理与建设。全面构建社会工作体系,新建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十佳社工领军人物”和“十佳社会组织”评选活动,激励培育更多公共服务成效显著的社会公益组织。落实社区单元网格化,以3000户/社区为标准调整现有社区,控制社区总数在150个左右,改造单位型社区为社会型社区。创建幸福社区15个,新(改)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30个。建立1-3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实施“一门式”工作机制。构建三级社会工作组织网络,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创建,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天网”工程建设,全区新增2000-3000个道路、社区视频监控探头,实现全区主干道、连通道、重点及要害部位全方位、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网络。深化建筑施工、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推进“打非治违”工作,建立“打、防、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宣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选择2-3家重点企业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全面启动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领域开展多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行“阳光信访”,最大限度减少信访问题增量和存量,信访事项受理率、按期答复率和网上登记录入率达到100%。

  (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大经济工作体系,搭建经济工作综合调度平台、综合评价平台和综合分析平台,形成以招商为枢纽,项目为抓手,由项目策划、招商推介、签约入驻、开工开业、跟踪服务各环节组成的闭环式经济工作机制。加强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对重点产业进行重新定位,围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商贸旅游等产业提档升级、业态创新,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支撑体系。加强武昌经济领域智库建设,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中选聘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定期为武昌经济社会发展诊脉。

  推进社会民生改革。继续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加强民生工作职能、民生服务资源整合,形成大民生工作格局。完善社区工作考评机制,推进社区工作创新。深化校本课程、区域课程建设,完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服务业发展。

  推进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资源统筹整合与运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大经济、大城建、大城管、大民生工作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审批职能、事项、人员“三集中”,严格执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程序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中介环节,推进中介机构与审批机关脱钩。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