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武昌人力资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机构:
文  号: 索 引 号: 007482532-03-2016-1630690
公开日期: 2016年02月16日 公开方式: 1
内容概述: 主 题 词:
武昌人力资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是我区全面实施“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发展战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服务武昌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推动人力资源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一)主要成就

  1. 人力资源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一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止到2014年底,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6049人;技能型人才93573人,其中初级26052人,中级19699人,高级43335人,技师3087人,高级技师1400人。引进985高校毕业等各类毕业生、社会人才805人。二是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本科生及以上增长2%;中高级职称人数比重增长11%。享受市级各类专家待遇76人,选拔代表我区行业领军人物区级名师室8个,创新人才开发资金入围3人。三是人才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关于加快建设人才资源集聚核心区的实施意见》(武昌发[2013]8号),出台《创新团队(人才)创业扶持办法》、《人才工作载体建设扶持办法》、《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励办法》、《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配套激励资助文件,形成“1+N”制度的核心支撑。四是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供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加大人才专项经费投入,率先在全市设立千万元以上区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投入130万元重新对人才之家进行改造装修。

  2. 就业局势继续保持稳定。一是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1万人;帮扶困难群体2.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8%以内。二是就业政策落实有力。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政策,发放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2.10万人、2.16亿元,企业(单位)社会保险补贴0.19万人、0.24亿元,规范开发公益性岗位0.4万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4.1亿元。三是创业带动作用明显。全市率先设立区级担保基金,建立四方联席会议制度,施行二次贴息贷款,提供反担保,并出台《小额担保代偿管理办法》,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1亿元,扶持创业3364人。授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7家,投入资金补贴150余万元。四是就业培训成效显著。出台《困难群众就业培训办法》,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累计组织再就业培训3.06万人次,创业培训1.37万人次,农民工培训1.78万人,发放技能培训补贴383万元,创业培训补贴151万元,共授予23家培训学校为我区定点培训机构。

  3. 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成效明显。一是“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在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转良好的基础上,在全区13个街道全部建立了由街劳动保障所、街工会联合会、街企业联合会分会/企业家协会分会和街商会组成的街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委员会。2015年,全区共完成集体合同审批672份,覆盖非公企业12455家,涉及员工107550人,其中工资专项集体合同629份,覆盖企业12366家,涉及员工103523人,审查登记率100%;全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劳动监察执法工作扎实有效。积极加强劳动监察“网格化”建设,切实抓好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行,加大日常巡视检查、投诉处理以及对“黑职介”定点清除的工作力度,累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举报投诉1.82万人次,受理案件3799件,立案2397件,结案2327件,结案率97.1%,日常巡查用人单位32176户,年检用人单位16245户,处理突发群体事件191件,涉及农民工2.2万余人,追回工资19769.24万元。三是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效能建设,完善机制,畅通渠道,化解纠纷。累计立案6908件,结案6750件,结案率97.7%;调解结案3442件,调解率51%。进一步打造“和谐调解、阳光仲裁”服务品牌,专门举办企事业单位劳动法规培训和“以案说法暨案件公开日”活动,主动上门开展培训咨询,并在辖区38家300人以上企业建立了基层调解组织,美国联邦调解调停局专员给予高度评价。

  4. 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一是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严把公务员队伍的“进口关”,先后录用公务员、选调生236人。统筹做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工作,共有678人次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采取“层次化、系统化、常态化、典型化”方式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举办集中培训15个班次,参加7200余人次,“新时期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标准体系构建和实施研究”被列为2015年全省公务员管理创新项目,并获得一等奖。不断深化公务员岗位责任制,督导各单位强化日常管理,推动公务员岗位责任制与平时考核、履职问责有机结合。二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继续推行事业人员聘用制度,全区应实行聘用制管理的事业单位均已建立聘用制管理,99.9 %以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积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全区238家事业单位在册正式工作人员均纳入岗位设置管理。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累计有336个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780名,除政策性安置、涉秘岗位等外,公开招聘率达到100%。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空岗选拔制度,先后有2389人次通过直接选拔、竞聘选拔到管理岗位、专技岗位、工勤岗位。三是工资政策和改革措施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晋升和动态调整基本实现,工资收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激发。严格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进一步理顺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四是军转安置工作全面完成。认真贯彻落实军转干部安置法律、法规和政策,共安置副团职及以下军队转业干部88人、随调家属17人,安置率100%,同时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44人。积极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先后为8136人次发放企业退休军转干部节日慰问金5706.35万元,组织健康体检1745人,并对225人次进行医疗救助143万元。

  5. 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一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投资400余万元改造公共就业服务大厅,打造“一台九区”,并为街道、社区配备20台自助就业社保查询机和145台滚动播放器,以及高拍仪、读卡器、证件打印机等设备,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完善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开展“为百姓送岗位社区行”、“就业创业服务校园行”、“春风行动”等各类主题招聘活动200余场次,为辖区内近15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莅临视察我区起点、纳杰人力资源市场,给予高度肯定。二是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全面优化。投入35万元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所(站)配置打印机、办公柜等办公用品,统一台账、统一分类、统一目录、统一内容。每年举办一次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全员培训,基层服务环境和水平不断提升。继续加大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全区共有4个社区获得“湖北省星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81个社区获得“湖北省充分就业社区”称号,85个社区获得“武汉市充分就业社区”称号,粮道街戈甲营社区获得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是武汉市唯一一家。

  (二)主要经验

  “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事业再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推进人力资源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区委、区政府把人力资源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的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由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保证了人力资源工作顺利向前推进。

  2.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把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人力资源工作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因而得到了广大劳动者的拥护和支持,使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的有力保障。从中央、省一系列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使人力资源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人力资源系统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更加重视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规范和推进人力资源工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处理力度不断加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基本保障。

  4.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的必要条件。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流程逐步健全、规范,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初步建立,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建设的加强,为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事业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全面实施“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发展战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武昌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既迎来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有利因素

  1.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先后出台《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对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必将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事业的发展。

  2.我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目前,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达870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70.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3亿元,连续十年保持全市中心城区第一,地税收入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这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人力资源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武汉2049远景战略和“万亿倍增”计划,以及武昌“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又为人力资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3.人力资源工作基础良好。我区人力资源相关政策体系已经较为完善,部分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就业创业工作连续多年排名全市第一,武昌就业创业培训实训基地规模、设施、功能均居全市前列,公共就业服务初步实现信息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和谐调解、阳光仲裁”的大调解网络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四化”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在全省已打响品牌。“十三五”期间,我区人力资源事业的发展将走在比其他地区更高的起点上。

  4.群众维权和保障意识提高。随着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和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全社会就业择业理性观念和就业权益维护保障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就业创业环境将得到较大改善,这也为我们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扩大政策实际覆盖面提供了良好的民意支持。

  (二)不利因素

  1.人才工作任务繁重。经济竞争的加剧使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当前,全区人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名师、名医、名家等较为匮乏。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明显失衡,经济、金融、证券、文化、旅游方面的人才倍感紧缺。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全区经济的发展。

  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格局下,“就业难”与“招工难”交错并存,招工难、技工短缺、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其次,当前我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金融商贸、科技信息产业的岗位要求与劳动都素质不相匹配。第三,经济增速下调和待遇提升等因素加大了就业压力,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导致的裁员和失业风险的可能逐步加大,不少职工将面临着转岗再就业问题。此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难度也进一步增大。

  3.劳动关系日趋复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劳动关系主体多样化、利益明晰化、运行动态化的趋势必然导致劳动关系由单一矛盾转向多元化矛盾、个体矛盾易变为群体矛盾、企业内部矛盾转化为社会矛盾,使得劳动关系更趋复杂化。当前,个体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收入增长慢的矛盾日益尖锐,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各类争议案件尤其是群众性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协调面临较大压力。

  4.公共服务发展不均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人员编制不足、能力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经费保障缺口较大,随着民生工作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与供求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源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三、“十三五”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武昌“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发展战略,加快人力资源事业改革,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完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力资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武昌人力资源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三五”时期,全区新增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万人,大学生就业1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亿元,扶持2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9万人。组织再就业培训1.6万人次,创业培训0.6万人次,大学生培训0.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1.5万人次。力争将武昌打造为就业最公平、创业最宽松的人力资源发展中心。

  2.“两高”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到2020年,全区技能型人才总量达到78000人;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95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98%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80%以上;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800人。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全市领先水平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学科技术带头人、科技教育拔尖人才、专业文艺人才,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3.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全面实施公务员履职尽责管理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岗位责任体系,积极抓好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化公务员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改革。全面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形成健全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4.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规范有序、公平均衡、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建立。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以上。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劳动人事仲裁案件法定结案率96%以上;努力实现基层调解组织全覆盖,仲裁案件的调解结案率60%以上。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投诉案件结案率98%以上。

  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建立健全市、区、街、社区四级联通的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完善“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十三五”人力资源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的就业。

  1.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积极会同区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工商、税务、房管、公安等相关部门,每年组织召开1-2次全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就业创业规划和重大专项计划,听取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建议,加强就业工作领导。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对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创业平台建设、服务企业、岗位信息对接、人力资源共享等内容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就业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的作用,积极凝聚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共同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2.完善促进各类群体公平就业和稳定就业的管理机制。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和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到社区等基层岗位就业,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健全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合理开发和进一步加强全区公益性岗位管理,畅通公益性岗位进出渠道,努力形成进出有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作用。鼓励各街道积极建设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基地,健全完善重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残疾人、随军家属、戒毒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开展“春风行动”,做好农民工就业、培训等工作。

  3.扎实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根据创业形势发展需要,重点抓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将政策实施重点从不断扩大个人贷款额度转向进一步探索降低反担保门槛的运行模式,确保城乡劳动者能够安全、快捷地申请到小额担保贷款。加大创业培训扶持力度,创新创业培训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和壮大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整合创业培训教学资源,指导建立区、街创业指导师团队,出台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创业平台建设,以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力争到 2020年底,我区授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总数突破10个。继续落实好基地建设补贴、创业补贴、项目补贴等帮扶举措,鼓励更多的创业人员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

  4.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训相衔接的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在校培训与社会培训、集中培训与定期培训、职业基础培训与职业提升培训相结合的城乡均等的终身培训体系。着眼实现就业培训和市场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区就业创业培训实训基地作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利用我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优势,广泛收集机关、学校、企业用工需求,逐步开展网上电子商务创业等新的培训内容,让基地能够围绕武昌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需求开展各类培训,真正发挥基地提升技能,推进高质量就业的作用,确保每年培训人数达到5000人,力争到2020年将基地打造成武汉乃至湖北省一流示范培训实训基地。探索将全体城乡劳动者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制定我区《就业创业培训补贴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人员和培训机构实名制动态信息化管理办法,进一步研究完善培训经费直补个人、企业和培训机构的操作模式,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补贴培训机制,加强对培训补贴经费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费公示、资金审计等各项管理制度,细化经费审批程序和内容,加强对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切实把就业培训补贴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培训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

  5.建立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法治化建设,健全以法律法规为主体、以规章制度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妨碍公平竞争、分割市场、设置行政壁垒的各种规定,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管理协调机制,进一步通过制度完善促进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加大对辖区内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指导,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人力资源市场场所面积突破6000平方米,至2020年,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进场求职和登记人数突破5万人次/年,市场配置成功率提高到38%左右,成功就业人数达到1.9万人次/年。

  (二)大力加强两高人才培养,加大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推动高端优质人才的战略性聚集。健全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研究制定符合市场化取向、适用不同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高端优质人才聚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到2020年引进各类人才约500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和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完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开发和使用专项基金。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各类优秀人才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区级人才市场建设,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创造合理、有序、规范的人才流动环境。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努力为人才构建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把武昌建设成为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专业名师武昌成长工程”,吸引一大批名经济师、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园艺师、教师、医师等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项目、技术的融合,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规模。认真抓好抓好黄鹤英才计划实施、市级各类专家推荐申报、市政府专项津贴人选推荐选拔等工作,力争到2020年,黄鹤英才专项计划人才储备近15人,新增市级各类专家12人,享受市级人才项目资助资助12人。深入开展区级名师工作室建设,指导系统开展行业名师室评选,每年开展区级名师工作室评选,到2020年,区级名师工作室达25家左右。全面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通过开设公共课程选修和名师讲座等学习培训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并与本人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工资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到2020年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轮训2遍,培训3万人次。

  3.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作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技艺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到2020年,全区新培养技师8000人,高级技师5000人。积极组建武昌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订单培训”和“工学交替”培训模式,加快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逐步形成企业用工储备长效机制,到2020年,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不少于2万人次。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全区建成10个左右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突出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开发,根据武昌产业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围绕机械、轻工、建材、旅游、文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依托高专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构建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从事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设

  1.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制度衔接工作,完善事业单位合同聘用制度,建立分类科学的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施办法,全面推行人员竞聘上岗。探索制定与合同聘用制度相适应的人员流动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做好事业单位与机关、企业及其他组织间人员流动的政策衔接。研究鼓励事业单位职员、工勤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的方式方法,统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拓展中小学校(幼儿园)等领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层次。加快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机制,实现事业单位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制度,规范和强化高等级岗位和两类岗位任职人员考核。

  2.深化公务员教育管理工作。根据武汉市《关于加强公务员履职尽责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围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担当责任、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定责、履责、考责、问责的公务员岗位责任体系。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法治思维、提升能力素质为目的,坚持抓好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每年举办4期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集中培训班,组织开展初任培训、任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立功人员异地培训等,并探索建立公务员网上党校学习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切实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公务员交流力度,逐步实现公务员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完善新录用公务员进社区“接地气”锻炼成长机制,不断提升初任公务员的基层工作能力。严格做好公务员考核与奖励惩戒工作,不断加强公务员管理基础建设。

  3.进一步加强军转安置各项工作。积极加强与区编办等部门协调和沟通,统筹安排,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军转安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力度,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破解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难点问题。认真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医疗救助、节日慰问金发放、财政补助人员工资调标等工作,确保我区企业军转干部总体稳定。

  (四)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服务,重点提高小微企业、农民工和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力争合同签订率达到90%。进一步深化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大力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推进建筑行业集体合同的签订工作,并加强对集体合同的审查备案。进一步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有关规定, 保证劳动者工资稳定增长。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建立移动执法信息平台和监察指挥中心,对管辖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实现监察执法向主动预防转变。创新监察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争取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98%。扩大日常巡视检查和书面审查覆盖范围,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建立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加大对非法用工尤其是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使用童工、强迫劳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

  3.完善劳动从事争议仲裁调处机制。加强劳动从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全面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信息化和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规范仲裁庭建设,实行仲裁员案件负责制。积极推动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在现有的基层调解组织上继续深入发展,在全区13家街道环卫所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五)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

  1.完善“15分钟人资公共服务圈”建设。按照市目标统一要求,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信息应用平台,实现人资服务工作的全程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在基层人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实现信息网络省、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联通;推动人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与高校、大中型企业、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积极适应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需求,让人力资源工作与社区工作网格化相结合,社区工作者知晓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参与政策宣传、政策解答、信息采集等工作,形成人力资源工作的网格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跑项争资力度,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人力资源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对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和劳动监察执法等工作的投入,形成与人力资源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技能人才投入机制,扶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力度。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实行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全面促进人才人事、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做好人力资源统计工作,建立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体系、薪酬调查系统,形成包括规划预测、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在内的多层次科学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实现各项人力资源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办理。

  (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事业,引导人民群众更新就业创业观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人才强区意识。强化宣传职能,加大宣传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系统效能建设。健全和规范人才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等工作机构,加强各街道、社区工作平台建设。结合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调整和理顺人力资源工作职能。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源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人力资源队伍,为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