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系统管理员
文  号: 索 引 号: commIndexPluginImpl
公开日期: 2011年03月23日 公开方式: zhudong
内容概述: 主 题 词: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1221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武昌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志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与《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扎实工作,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切实加快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武昌,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处理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0.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70亿元(预计,下同),年均增长14.6 %(按不变价计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5.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6.93亿元,年均增长20.98%。区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8亿元,年均增长23.79%,收入规模连续5年保持全市中心城区第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0787元增加到2010年的21000元,年均增长14.25%。“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5.2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利用内外资460.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化区情认识,发挥比较优势,完善产业规划和激励措施,初步形成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为支撑的“1+4”产业格局,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59.39%提高到2010年的82%。总部经济的空间集聚态势凸现,全区共有总部型企业145家,对财政收入贡献比例由2005年的28.42%提高到2010年的38%。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加快发展,全区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1297家。“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品牌效应逐步放大,2010年设计产业完成产值117亿元,年均增长23.9%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建成科技、文化创意园区8个,集聚企业216家。商贸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新增五星级酒店2家,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3亿元,年均增长14.8%。企业改制取得较大进展,完成36家区属困难企业改制工作,妥善安置企业职工5800余名;投入1亿多元资金,解决了9000多名区属困难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稳步提升。抢抓武汉大建设、大发展机遇,加强项目策划和固定资产投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承载功能。规划实施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资达到300亿元以上。武昌古城内实施了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和昙华林历史街区、都府堤红色景区、户部巷风情街区、解放路、粮道街等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辛亥革命博物馆、首义地下空间、楚望台遗址公园等建设,改扩建了首义广场。公司总部区新建成和开工建设商务楼宇56栋、260余万平方米,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的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拆迁基本完成,楚河、汉街及沙湖大道全面开工建设。滨江商务区完成土地整理1500亩,万达广场建设快速推进,以中国第二高楼、606米“武汉·绿地中心”为标志性建筑的全市最大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启动建设。城市交通路网建设速度加快,完成武昌火车站改造、武汉长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重点交通建设工程8项,续建新建公正路、秦园路、江盛路等主、次干道及微循环支路30条,建成付家坡、中南路等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12座。

大力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市容环境明显改观。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特色示范创建活动,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实施“街巷整洁工程”,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力度,加强暴露垃圾、占道经营、工地渣土等专项整治,实现主次干道精细管理、背街小巷提档升级,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在武昌火车站地区实行管理职能集中行使的新体制,站区管控和专项治理不断加强。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新建垃圾中转站7座,增加垃圾运输车辆229台,维修改造公厕102座。创造绿色出行条件,建成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168个,提供自行车4500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紫阳湖、都司湖等4个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建成内沙湖公园,累计植树27.57万棵,新增绿地面积6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28%;完成锅炉“煤改燃”328 台,整治油烟扰民点源1064个,改造餐饮排污装置151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31.2%47.7%

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立足群众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115所优化整合为73所,24所初中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初、高中毕业生合格率和优秀率位居全市前列。教育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减免贫困生和农民工子女入学费用1300万元。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成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办惠民医院为困难群众提供优惠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年均上升15%,累计减免居民群众医疗费用3040万元。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实施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新建文体小广场12处,音乐作品《月照黄鹤楼》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最高奖“群星奖”,《黄鹤楼传说》、《马应龙制药传统》等16个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内。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及“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民防、普法、审计、统计、科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档案、史志、广电等工作不断加强。

切实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群众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维护民利。扎实推进社区建设,改造社区道路352条、下水管网267公里,完成全区社区“一站三室”建设,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累计新增就业9.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亿元,扶持创业5417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扩面80余万人次,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人均516元提高到2010年的1318元。着力加强社会救助,创新实施“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每年投入8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临时救助以及助残帮困和安老扶幼等。探索实施居家养老、社区托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建成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和121个残疾人康复站。加强困难群众住房保障,累计筹集经济适用房9221套、廉租房2726套。积极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为困难群众代理法律援助案件1675件,办理法律援助事项1.3万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强项目对接和资金投入,援建汉源县及帮扶郧西、来凤、新洲、江夏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一批民生实际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管理创新年”活动,着力破解产业调整、土地储备等8个方面的发展难题,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融资等9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基层建设行动计划”,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增强街道管理服务职能;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部门由30个调整为24个,内设机构总数由145个精简到126个;完成江南插花地调整工作,理清了与青山区、洪山区的区域界线。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积极创建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区,着力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持续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区域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湖北省文明城区”、“湖北省最具投资价值区域”等称号,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绩效管理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武昌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全口径和区级财政收入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组织推进122个投资额在千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规模在全省区县中排第一位。策划实施土地开发项目20个,完成土地储备7宗、出让18宗。加强商务楼宇建设,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新建成商务楼宇8栋、40万平方米。二是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引进金融、投资企业50家,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102家,其中总部型企业9家,全区共引进内资1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加强企业服务和市场主体培育,完成武汉二针织厂、中南建筑材料公司等6家企业改制,帮助中小企业融资3.2亿元,全年新增注册企业3227家、个体工商户7163户。三是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武汉大道、东沙连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长江大桥等市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建设步伐加快。武珞六巷、福星路、天源路等6条道路建设完成,户部巷三期、解放路三期、长春观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工,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综合改造全面启动,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一期危改项目完工。坚持把征地拆迁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抽调精干力量,加强指挥调度,科学设计补偿安置方案,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加快征地拆迁进度,全年完成拆迁11643户、228.4万平方米。四是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委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复查。建立“大城管”工作体制,加强交通秩序、渣土清运、窗口地区管理,完成24条街巷道路整治和70条社区道路维修改造,拆除各类违法建设453处、6.9万平方米,加快环卫作业机制改革,新增道路全部实行社会化清扫保洁。全市最大公园—沙湖公园启动建设。新建9处园林小景和街区绿地,5条道路绿化水平得到提升。五是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学区共同体建设,全面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着力推进教师校际交流,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7.8%84.9%。社区教育成效明显,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到规定标准,惠民医疗服务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加强社区建设,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个、社区服务站45个,127个老旧社区的物业服务实现提档升级。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成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设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200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42万元,扶持创业2474人,新增就业16568人;完成社保扩面12.1万人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14.37万人,发放低保金5300元,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类专项救助1300万元。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除公共场所电子监控系统建设按全市部署正在加紧推进外,其他9项实事工程全部完成。六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构建区、街道(部门)、社区三级调解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化解各类信访问题4300余个。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调查,加强物业小区、娱乐场所、废品收购站点和重点人员管理,强化校园安全工作,全区刑事警情下降4.6%。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到安全生产监管全覆盖。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督导检查。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劳动、做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武昌区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定目标,深化举措,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武昌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只有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切实提升城市功能,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处理改革与稳定、发展与惠民的关系,解决好民生实际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只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务实干事,争先进位,才能把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够完善,传统服务业高端化、特色化不够突出,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工程拆迁等重点工作与推进要求还有差距,务实创新、克难攻坚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大规模城市建设对交通、环境的影响突出,道路保畅和城市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武昌区作为武汉江南核心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中央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为我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难得机遇。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一批市级重点工程将在“十二五”期间陆续竣工,有利于我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辐射力。同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更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社会利益诉求也将进一步增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在未来五年城市大建设、经济大发展、民生大改善中赢得先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区委《关于制定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发展战略在武汉叠加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武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把武昌全面建设成为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把握武汉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机遇,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促进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与重点产业发展的对接。在三大功能区的建设中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中北路、徐东路、友谊大道和临江一线等未开发区域,作为企业总部和重点产业发展用地。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制定就业、教育、卫生、社保及加强社区建设的专项规划,逐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群众幸福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各方面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着力推进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企业总部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文化旅游强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重点产业形成明显优势,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建设体系更趋完善,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政府自身建设及“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重点产业竞争力。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化、传统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强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等重点地区的规划控制与土地储备,未开发用地主要用于高端商务楼宇以及高档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建设,拓展总部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完善总部企业入驻、发展的激励扶持政策,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产业企业总部入驻,吸引与总部企业相关联的配套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加快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四大重点产业发展,优化业态配置,形成较为合理的服务业体系。加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建设,大力引进外资银行、地方性银行区域总部以及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总部,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推进“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和东湖西岸—沙湖南岸“文谷”建设,大力发展设计产业,推动文化传媒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智慧城市。加强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轨道交通商业、地下商业街区建设,提升商贸业能级。借助武汉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契机,推动武昌旅游业快速发展。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坚持“龙头企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加快科技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体系和信用环境,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持续发展。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功能。积极实施“321”发展战略(建设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保护山体、湖泊生态环境),推进8个“平方公里级”的城市片区改造,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武昌千年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完成首义文化区建设,推动户部巷、都府堤、昙华林、解放路等特色街区提档升级,使武昌古城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公司总部区建设,基本建成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形成企业总部聚集、商务文化浓厚、旅游景观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带和城市景观带。全面推进滨江商务区建设,完成商务区土地整理,总开发量达到60%以上,促进滨江商务区和公司总部区连片互动发展,成为武汉江南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按照“繁荣中部、均衡南北,促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将功能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首义文化区及武昌车站地区、滨江商务区、东沙连通片区、友谊大道片区、中北路片区、武锅片区、白沙洲片区、杨园片区等8个“平方公里级”的城市改造,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建设为契机,加强杨园、白沙洲地区的规划建设,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服务和推进市级重点工程、城市道路建设,基本建成骨干路网。加强连通道建设,形成快速路与微循环路相互衔接、比较合理的交通路网体系。加强重点道口立交、渠化和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保护山体、湖泊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山体周边建设,完成蛇山南坡拆建还绿工程,建设洪山、凤凰山绿化视廊。加强公园建设和湖泊治理,改善湖泊水质。抓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幸福城区。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层次扩大就业渠道和就业容量,推动充分就业。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区”,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及时解决家庭“零就业”问题。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保障力度,增强保障能力。

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建设均衡优质、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区。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减轻居民群众医疗负担;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做好慢性病、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快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科普、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未成年人等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贯彻落实稳定是硬任务、第一责任的要求,建立健全维稳工作体系,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和第三方调解机制,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妥善解决信访人的合理诉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

(四)加强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提高文明程度。加强文明城区、和谐社区建设,高水平推进城市管理,营造文明和谐、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薄弱环节整治,推进共驻共建,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公共文明指数。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完善“大城管”工作体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违法建设控管和市容环境专项治理力度,加强街巷社区、重点路段、窗口地区以及特色街区的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街巷整洁工程”成效。

增强社区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及公共活动场所条件,创造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方便居民群众生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力。以转变职能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职责体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建设有能力、负责任、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区属企业改革改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要素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强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项目准入制度,广泛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

强化对外合作交流。增强开放意识,创新合作思路,加强区域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发展水平。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强项目策划和项目储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重大项目落户。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11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以上。

为实现全年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总部经济、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总部企业和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四大重点产业聚集发展。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加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建设,加大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引进力度。加快武汉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技园、719所海王科技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推进白沙洲都市工业园资源整合,提升户部巷、昙华林、解放路、胭脂山衣坊等特色街区的发展水平。推进辐射武汉江南地区和城市圈的高档、特色购物场所建设,支持高档酒店、高档餐饮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休闲娱乐企业的发展。以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完善黄鹤楼、长春观等景区配套设施,做好首义文化区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设计和推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宣传手册和纪念品,扩大武昌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总部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南国际商务城二期、海山金谷、广泽中心等商务楼宇建设,全年力争新开工建设商务楼宇50万平方米,建成30万平方米;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项目策划和推介,全年力争引进内外资100亿元,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80家;积极推进塑料二厂、武汉毛毯厂等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源。

(二)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武昌古城以首义文化区建设为重点,按时完成辛亥革命博物馆、首义地下空间、楚望台遗址公园、首义南轴线景观工程建设及周边道路、环境的综合整治。公司总部区重点加强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力争楚河、汉街等项目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之前竣工;同时,加快推进汉街南路、沙湖南环路等东沙连通工程周边疏解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滨江商务区各片区建设规划,完成万达广场主体工程建设,推进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建设,启动裕大华片建设和车辆厂北片、秦园路片拆迁。加强城市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全力服务市级重点交通建设工程,确保武汉大道、白沙洲大道高架、沙湖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东湖隧道、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一期等项目顺利推进。加强主、次干道及微循环支路建设,续建复兴路中段、宝通寺路(武锅中路)、江民路东段、柴林街、建机路、湖大侧路、武珞五巷、昙华林东段等8条道路,新建紫阳东路延长线、武重中路、建机侧路、前进路、保安街、中南电力侧路、乐业路东段和西段、武车路、铁机路中段、万福林路、兴国路等12条道路。进一步加强大型社会公共停车场和人行过街交通设施建设。

(三)推进城市片区改造。着力谋划和推动中北路片区、白沙洲片区、杨园片区等8个“平方公里级”的城市片区改造,研究规划武昌南、北区域的开发与建设,提升功能,改善面貌,促进均衡发展。完成三角路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姚家岭村、柴林头村拆迁,加快还建房建设和产业用地开发;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向阳村、风光村改造。推进文明路B片、红岭片、新生路片、明伦街、歌笛湖、紫阳村等区域的旧城改造,抓好电缆附件厂、省建机、长航子校、省物资局337处等拆迁安置房建设工作。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大绿化、植大树计划,加快沙湖公园建设,提升洪山公园、四美塘公园、武昌火车站西广场和雅安街、福安街绿化水平,完成11条新建道路绿化,新建10处街区绿地和街头游园、园林小景;结合山体绿化、社区绿化、单位绿化以及树木调整补栽,广泛种植大树。加强湖泊保护与治理,完成晒湖整治,落实紫阳湖、内沙湖等湖泊的长效管理。积极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加强空气扬尘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强化企业排污监管,促进节能减排。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推进全民环保行动。

(五)强化城市管理与文明创建。加大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力度,以整洁靓丽的市容环境和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方位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维修改造一批破损道路,更新一批环卫设施,完成一批楼宇景观灯光建设,解决一批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首义文化区和黄鹤楼俯视线内建筑物的综合整治,抓好重点路段、窗口地区管理,着力改变重点区域的环境面貌。完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加大背街小巷、居民区清扫保洁力度,确保平面干净、立面整洁、秩序良好。狠抓文明工地建设,强化渣土清运管理,切实减轻拆迁、建设施工对环境卫生的影响。加大查违控违力度,严控新增违建。加强交通组织管理,加大车辆违停治理力度,努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围绕“迎接辛亥百年、争做文明市民”主题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窗口行业文明建设,提升武昌文明形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吴天祥小组”为代表的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以辛亥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师校际交流规模,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造5所中小学和一批幼儿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对16所中小学实施网络硬件改造,学校“班班通”覆盖面达到50%以上。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选派一批校长、教师到高等院校及教育先进地区研修、交流和挂职锻炼。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区共同体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启动黄鹤楼街、徐家棚街、水果湖街及白沙洲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对新华村、柴东等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提档升级。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立医院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大医院托管、帮扶或直接举办,促进大医院在单位型社区、新建小区开办医务室,聘请一批专家、教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坐诊,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运行机制,在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继续深化惠民医疗政策,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优惠医疗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工作,定期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控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增加全民健身器材投放。实施辛亥首义碑林建设,修缮和保护辛亥首义历史遗址遗迹。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认真做好统计、科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档案、史志、广电等工作。

(七)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将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适龄人员就业率。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探索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需要有效对接。继续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新发放贷款5000万元。加强公益岗位的开发与管理,优先安排困难群众就业。开展好就业援助活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再就业。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对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居民医保参保率。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在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同时,加强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实物救助和慈善互助,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打造全覆盖、多形式的社会救助平台。深入实施“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努力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养老事业,加强老年公寓、社区日间托老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筹集力度,扩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

(八)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按照“面积达标、功能适用、满足需求”的要求,针对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提升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标准,增加居民公益性活动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抓好社区环境整治,维修、改造75条社区道路和48个社区的排水管网,为居民生活、出行创造良好条件。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积极完善集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研究制定社区建设规范,健全社区事务准入机制,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提高社区管理服务和居民自治水平。

(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领导接访、处理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规避、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积极推进以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创新,加大娱乐场所、废品收购站点、重点人员等管理力度,努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积极开展优秀平安区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高发案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促进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加强物价监管,稳定物价水平。做好“六五”普法和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区创建活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政府的学习创新能力,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规范,健全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责任链条,增强政府执行力与服务力。拓展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健全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履责能力,大力培育干事文化和执行文化。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源头治腐工作,强化财政资金、建设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行政问责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将投入1.65亿元资金,为群众办好以下10件实事:

1、投入1200万元,新(改)建6所幼儿园,增加800个入园学位,继续对低保家庭子女实行12年教育免费入学政策,对高中阶段低保家庭子女每月给予150元生活补助。

2、投入1000万元,完成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建设,为创业群众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2000人,新增公益岗位100个、大学生见习岗位200个。

3、投入3600万元,改(扩)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聘请一批高级技术职务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4、投入1000万元,加强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实物救助,新建2所居家养老服务站、3所残疾人“阳光家园”,将长寿津贴发放范围扩展至90岁以上老人,为全区无人照顾的盲人购买家政服务。

5、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扩)建3个大型社会公共停车场,增加1700个停车位,开放30个社区、单位院内的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

6、投入1100万元,维修、改造危旧公房200户,清洗社会型居民楼水箱800个,在老居民区安装和维修路灯、晒衣架、休闲桌椅等便民设施,更换老化电线。

7、投入3200万元,对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进行标准化改造,配齐音响设备,安装、更换社区全民健身器材,为社区送100场电影、100场文化演出和20000册图书。

8、投入2500万元,创建52个园林式社区、20个绿色社区,植大树1.5万株,安装餐饮废水处理装置150套、家庭环保抽油烟装置4000套。

9、投入1800万元,维修社区破损道路,改造社区排水管网,更换社区垃圾容器和垃圾运输车辆。

10、投入1100万元,继续帮助区属困难国有、集体企业退休职工解决当年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各位代表,武昌区“十二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形势催人奋进,发展刻不容缓。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振奋精神,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为创造武昌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