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政府信息科
文  号: 索 引 号: commIndexPluginImpl
公开日期: 2012年10月22日 公开方式: zhudong
内容概述: 主 题 词: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1121日在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区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2007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奋斗目标,抢抓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重大考验,着力调结构、增投资、强功能、惠民生,圆满完成区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武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极大提振全区人民信心和豪情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武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区级财政收入规模始终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

——武昌古城、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综合功能大幅提升

——武昌火车站、武汉长江隧道、武汉大道武昌段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首义文化区、楚河汉街、户部巷风情街等特色街区基本建成,成为城市新品牌和新名片

——“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惠民医院、残疾人阳光家园等民心工程深入实施,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江南插花地调整工作较好完成,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实施“大城管”、街道“大部室”、武昌火车站地区综合执法等体制机制改革,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五年来,经济规模成倍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统筹推进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区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市中心城区前列,2011年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8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85.3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8%;区级财政收入达到34.5亿元,是2006年的2.9倍(按同口径比较),年均增长23.6%;实际利用内外资达到158.8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0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1%。全区各项工作实现争先进位,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城区、湖北省依法行政示范区等称号,连年被评为全市绩效管理先进单位。

五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活力加速迸发。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外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等四大重点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2006年的64.2%提高到82%。总部经济引擎效应愈加凸显,总部企业达到156家,其中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86家,税收过亿元企业12家,总部企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40.1%,较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建设,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初具规模,省级金融机构达到25家,金融企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由2006年的7.6%提高到16.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18.5%;“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建设初见成效,2011年设计产业完成产值122.5亿元,是2006年的3.6倍。高新科技产业加快发展,建成科技产业园区6个,2011年科技产业完成产值101.2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商贸旅游业发展水平提升,五年新增商业服务设施面积25万平方米,五星级酒店达到4家,国家A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达到5个。项目建设突飞猛进,累计策划实施年度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0个,总投资达到600亿元。企业改制进展顺利,区属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2%。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2.2万家和4.3万户,占市场经营主体的95%

五年来,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着眼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显著改观。三大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武昌古城累计投入53.8亿元,基本完成首义文化区建设和昙华林、都府堤、户部巷、解放路等特色街区打造;公司总部区建成商务楼宇69栋、200万平方米,武汉中央文化区加快建设,楚河汉街成为时尚、靓丽的城市新景观;滨江商务区万达威斯汀酒店建成开业,甲级写字楼主体工程完工,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加快推进,606米绿地中心启动地下工程施工。城市道路体系不断完善,岳家嘴立交、沙湖大桥、白沙洲大道高架等10项重点工程竣工,新建和改扩建公正路、张之洞路等道路44条,道路黑色化率达到80%。大力推进“八个平方公里级”城市片区改造,老城区改建、城中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市政建设区域总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占全区陆地面积30%左右。街巷整洁工程深入实施,建筑施工、占道经营、交通窗口地区管理等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拆除违法建设3941处、31.8万平方米,亮化楼宇587栋,161条背街小巷改造一新。“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东沙连通工程基本建成,蛇山南坡实现显山透绿,临江建成长3.03公里的江滩生态游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86平方米,锅炉改燃341台,在全市率先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7%23.8%

五年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惠民力度明显加大。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公共事业投入逐年递增,2011年达到23.44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由2006年的96元分别提高到750元和550元,累计投入2.85亿元改善78所中小学办学条件,14所小学通过市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督导评估,24所初中完成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高中比例达到67%,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全市领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5分钟服务圈”基本形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年均增长15%,累计减免居民群众医疗费用4300万元;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快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新增文化活动场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成社区健身小广场42个,2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3个、社区服务站179个,创建园林社区142个、绿色社区88个、“两型”社区52个。就业帮扶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就业6.83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8亿元。社会保障能力增强,累计发放低保金2.73亿元、专项救助金1.12亿元,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2006年的69.3万人次增加到153.9万人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6套,困难家庭租金补贴实现应保尽保,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实现提档升级。养老服务功能提升,建成社区日间托老机构26个,新增养老床位2680张。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康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出生人口性别比得到有效控制,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生育文明建设形成品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态势平稳。第六次人口普查圆满完成。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民防、普法、审计、统计、科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档案、史志、广电等工作取得新进步。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紧贴民心办理了一批实事。

五年来,管理创新深入推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实施治庸问责,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实施“基层建设行动计划”,基层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完善政务中心服务功能,审批服务事项窗口现场办结率由10.2%提高到61.7%7个工作日内承诺办结事项达到92%。加强应急平台和网络建设,妥善处置各类公共突发事件492起。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区人大议案和区政协建议案24件、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444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加强法制工作,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规范自由裁量权。坚持从严治政,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最后一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是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组织实施重大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项目142个,完成投资178亿元,增长25.3%;续建新建商务楼宇52栋、340.3万平方米,建成10栋、53.2万平方米;引进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106家,其中总部型企业10家。二是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辛亥革命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首义碑林等重点项目建成,珞狮路高架、水果湖隧道、友谊大道立交等重点工程竣工通车,首义文化区、黄鹤楼俯视线、武汉大道武昌段周边1427栋建筑及31条主次干道、69条街巷完成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城市管理水平全市领先。实施“城管革命”,针对暴露垃圾、违法占道、渣土污染等突出问题和管理顽疾开展专项整治,加强武昌火车站、水果湖地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全区环境面貌和交通秩序明显改善,考核排名位居全市前列。四是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改扩建幼儿园4所,3所配建学校竣工投入使用,中华路金都小学、武汉初级中学、粮道街厚朴中学恢复公办性质,中高考各项指标保持全市第一。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顺利推进,市七医院由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托管,公立医院改革在全省率先破冰。保护修缮17处辛亥革命历史文物遗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完成45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标准化改造。扩大困难群体帮扶面,投入1.02亿元,保障3.08万户困难家庭基本生活。社保扩面新增13.1万人次,五七工、家属工参保1.33万人。新增就业1.38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14万元,扶持创业1252人。发放住房租金补贴3295万元,兑现困难企业及灵活就业退休人员独生子女计生奖励金556.5万元。五是社会秩序保持平稳有序。完善“大调解”格局,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成立8个行业性专业调委会,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26万件,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700余件。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成,“砺剑除霸”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全区刑事警情下降8%。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加强,未发生较大安全责任事故。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五年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武昌人民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极大地坚定了武昌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激发了武昌人民建设和谐幸福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年的创新实践,饱含着市委、市政府的深切关怀和方向引领,得益于区委的科学谋划和统筹领导,凝聚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历届区老领导,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区工作者,向所有为武昌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新一届政府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武汉已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经过这些年的大建设、大投入,区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团结一致,迸发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构成了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当前最大的实际,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世界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增加。区域竞争态势更加激烈,特别是在城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各展所长,竞相超越。从自身发展情况来看,经济首位度还不稳固,产业竞争力还不强,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南、北地区发展不够均衡,融资、引资、投资及项目推进工作难度增加,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政府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展始终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发展道路上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一方面要大力传承和发扬首义精神,解放思想,把握机遇,铆足干劲,大步向前;另一方面也要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为当前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更不能为面临的挑战而妄自菲薄、止步不前。发展,等不起,慢不得,任何迟疑、犹豫、摇摆都可能丧失机遇,贻误发展。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我们必须增强“后辛亥百年”时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巩固并扩大发展优势,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前列为目标,埋头苦干,克难攻坚,努力实现武昌科学发展更大跨越。

根据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深入实施“三建两改一保护”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品质升级、民生幸福升级,实现区域综合实力全市第一、中部领先,成为中部经济、文化强区和生态、民生建设标杆区,向国际性高品质中心城区逐步迈进。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2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0%,文化产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2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建设繁荣武昌,全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经济繁荣、城市繁华,是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区的重要标志。作为省会之区,我们要不断强化和提升武汉江南金融商务中心的功能地位,努力建设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区。

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加强临江、临湖、临轨道交通站点等重点区域土地资源的规划与控制,优先保证经济发展项目、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要。加强项目策划和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项目招商,着力引进投资额亿元以上大项目和国际、国内、民营500强企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和辐射力。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和推动力度,多渠道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龙头、知名企业。围绕现代服务业规模化、传统服务业高端化,加快构建以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为核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打造“武昌·中部设计之都”,加强文化创意、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商业、地下空间商业、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发和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做强首义文化区、武汉中央文化区等旅游品牌,建设全国旅游主要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增强经济活力、带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6年,总部企业达到200家,上市企业达到8家,总部经济和四大重点产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率分别达到50%60%

增强城区综合功能。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区建设,武昌古城环境整治及特色街区打造、公司总部区中南路—中北路沿线改造和武汉中央文化区建设基本完成,滨江商务区总开发量达到80%以上。坚持繁荣中部、均衡南北、全面发展,项目化推进以“八个平方公里级”为重点的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白沙洲、杨园地区发展,推进南北两片临江区域开发,强化对城市改造经济发展用地的规划引导,合理安排并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打造“畅通武昌”,积极服务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过江通道以及二环线、轨道交通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大力推动骨干路网和微循环支路建设。围绕打造“智慧武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无线城区”。到2016年,以公司总部区、滨江商务区为双核的江南金融商务中心基本形成,城中村改造和重点板块旧城改造全面完成,交通路网体系日趋完善,城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建设文化武昌,充分彰显历史名城特色。文化构成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历史文化名城功能定位,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最具文化魅力城区。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发挥省会之区的文化优势,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湖北日报、知音传媒、湖北广电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新闻出版、影视传媒等优势产业上实现创新融合、跨界发展;服务省属文艺院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文艺创作与社会资本对接,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服务能力,使武昌成为全省文艺创作和文化消费的重要支点。发挥科教之区的创新优势,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文化单位,积极打造东湖西岸—沙湖南岸文化产业带,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发挥历史名城的资源优势,推动昙华林、户部巷、都府堤等历史文化街区提档升级,加强长春观宝通寺宗教文化区保护,完善政策扶持和功能配套,推动文化与商贸旅游等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中心城区的功能优势,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鼓励文化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个性化、分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大力繁荣公共文化。弘扬“崇文尚志、敢为人先”的武昌人文精神,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国家一级馆标准新建区图书馆,进一步提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全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创造力,加强群众文艺团队的培育与扶持,逐步形成“一街一品一特色”,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区文化馆和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常年开展送文化精品、图书期刊进社区活动,保障居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建设生态武昌,全面提升城区宜居品质。武昌,山水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越。我们要按照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升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建设最佳生态城区。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区。大力实施“显山、露水、添绿”工程,加强城市道路、街区绿化和拆围透绿,加快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建设和提档升级,推动边坡绿化、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位。加强山体、湖泊保护,控制山体周边城市建设,打通洪山、凤凰山绿化视廊,推进巡司河、沙湖港、罗家港和临江综合整治,实施紫阳湖、内沙湖、四美塘、晒湖等水环境治理。严格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项目准入制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加强大气环境治理,解决好油烟噪声扰民、机动车尾气污染等突出问题。到2016年,全区净增园林绿地面积3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33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220万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区标准;湖泊水体水质和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并完善“大城管”工作体制,更新观念,加大投入,提高标准,推动城市管理由治脏、治乱、治差向做细、做优、做靓转变。加强市政环卫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创新城市环卫作业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区街联动、信息共享、覆盖全区、高效运转的数字化监督指挥系统,增强应急保障和快速处置能力。加强占道经营、工地施工、渣土污染、违法建设、交通秩序、立面空间以及重点区域、窗口地带专项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品质,城市管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建设幸福武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顺应全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制定并实施幸福武昌建设发展规划,加快保障型民生向发展型民生转变。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科学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创新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支持职业教育校企联动发展和民办教育多元发展,重视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特色鲜明、开放多元、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惠民医疗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导民营医院规范发展,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水平。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就业援助行动,加强公益岗位开发与管理,推进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5万个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加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提高帮扶标准,扩大帮扶面,加大专项救助力度。继续推进社保扩面,大力发展社会慈善和公益福利事业,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和社会福利水平。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拓展社区公共服务领域,打造和谐民生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创新社会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新一届政府将不负重托,务实奋进,高标准、高质量落实上述各项工作,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幸福感稳步提升。

(一)深入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规划引导、财政激励、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吸引总部企业落户。跟踪服务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长江保险、白云边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支持自建总部大楼。策划建设一批金融、设计等专业楼宇,利用好保利文化广场、万达中心、海山金谷等新建高档楼宇,引进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入驻,全年新增各类总部企业10家以上。大力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后备资源,积极支持知音传媒、华中自控、开特电子等后备企业上市。

增强优势产业实力。推进中南路、中北路沿线改造和资源整合,加强临街老旧片区项目策划,加快普提金国际金融中心、广泽中心等项目建设,拓展金融业入驻空间,重点引进一批省级金融机构。加快昙华林艺术村、181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聚集和壮大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出版传媒等产业,形成丰富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充分发挥设计产业联盟作用,搭建设计关联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引入风投、创投资金,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武汉中部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技园、湖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科技企业集聚发展。加强高端商业项目策划和大型商贸企业引进,推进友谊国际广场、天伦万金广场、719所临街改造等项目启动与实施,促进南国首义汇、香港名店街等首义广场商业配套项目正式营运,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依托黄鹤楼、东湖、首义文化区、楚河汉街等旅游名片,加强线路策划、产品开发和品牌营销,增强武昌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

激发经济内生活力。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策划实施重大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项目145个,完成投资180亿元以上。构建大招商格局,主动出击,强化激励,优选企业,精准招商,力争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个,利用内外资170亿元,新增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80家。完善服务企业举措,建立产业发展、企业扶持、企业改制、国有资产集中运营等专项资金,通过融资担保、贴息贷款、资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建立服务企业信息平台,完善政务中心服务功能,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拓展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实施“武昌英才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推动白沙洲都市工业园转型,预留和扩大产业发展用地。推进武汉市黄鹤制伞厂、武汉市旭阳采暖设备门窗厂等一批困难集体企业改制,腾出发展空间。

(二)加快实施城市改造,增强持续发展力

加快核心板块建设。加强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启动紫阳湖板块改造,推进明伦街片改造,完成老城厢片房屋征收,连片打造城市景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策划推动首义园整体改造,增强商贸、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加快昙华林历史街区改造,确保文化产业用地;策划实施大堤口、楚材街片改造,与都府堤、户部巷等特色街区连片呼应。全面推进公司总部区建设,加大沙湖周边改造建设力度,加快武汉中央文化区汉秀剧场、电影主题公园、甲级写字楼、高档酒店等项目建设和企业引进,强化楚河汉街综合管理,全力打造和维护好城市新名片。加速推进滨江商务区建设,完成积玉桥片万达中心项目建设,加快车辆厂片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建设,启动裕大华、交职院片建设和相关地块征收储备。

推进城市片区改造。不断完善区域规划体系,高起点、宽视野、大手笔制定杨园和白沙洲地区发展规划,发挥相邻片区对南北区域的拓展延伸和连片带动作用。加强区级融资平台建设,完善投融资功能,增强土地收储、项目开发能力。深化“八个平方公里级”城市片区改造规划方案,完成文明路片、红岭片、倒口湖片、新生路片等区域改造。策划旧城改建房屋征收计划项目13个、土地面积913亩,重点推进煤炭地质局、歌笛湖、杨园变电社区、中勘院、纺器村、广厦六建、万吨冷库等地块征收储备。制定城中村改造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快三角路村、柴林头村、余家头村、团结村、余家湖村、姚家岭村改造,启动向阳村改造,全年完成城中村改造拆迁30万平方米、还建房建设90万平方米。

加强道路设施建设。积极服务市级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地铁二、四号线,鹦鹉洲、杨泗港长江大桥,三阳路过江通道、雄楚大街高架等工程建设。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和微循环网络,完成武车路、前进路东段、花堤东路、昙华林东段、紫阳东路延长线、兴国路、建机路、武重中路等8条道路建设,启动才林街、徐东北路、乐业路、复兴路北段、晒湖路、万福林路等6条道路建设。实施武金堤道路修复提升工程,推进凤凰山连通道(红巷—昙华林)建设,加强主次干道和街巷环境综合整治。

(三)大力推动环境创新,彰显城市亲和力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理顺“大城管”体制,推动城管重心下移,建立区、街两级城管数字化监督指挥系统,完善发现、处置、监管和考评机制,加快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长效化水平,确保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开展占道经营、渣土污染等专项整治,加强广告招牌治理和灯光环境建设,全面提升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促进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加大查违、控违、拆违力度,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加强交通组织管理,加大洪山路、中南路等35重点路段车辆违停治理力度,努力缓解交通拥堵。开展窗口地区综合整治,以武昌火车站、宏基、航海、付家坡客运站为重点,坚持集中整治和常态管理相结合,严管非法营运、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

加快建设生态城区。按照绿满武昌的要求,启动全市首条城市绿道东沙绿道建设,对四美塘公园、紫阳湖公园、内沙湖公园和洪山礼堂广场进行绿化升级改造,完成复兴路中段、机场四路等26条道路绿化,新建秦园路小森林、团结村小游园等9处街区绿地和园林小景。开展群众性种绿、护绿、养绿活动,大力推行窗花和立体绿化。全年植树5万株,净增园林绿地面积13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5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加强湖泊保护与水环境治理,推进外沙湖、晒湖水生态修复,实施宏祥路排水改造和董家明渠、夹套河出巡司河管道、金沙路箱涵等清淤工程。加强企业排污监管和餐饮废水、空气扬尘、油烟噪声治理,提高区域环境质量。

大力推进文明创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文明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提高市民素质,改善城市环境”、“做文明有礼的武昌人”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倡导社会诚信,培养文明习惯,形成文明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水果湖、南湖文明示范区建设,加强文明窗口、文明单位建设,提高公共文明指数。完善志愿服务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打造品牌,形成特色。

(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服务力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在深化北片学区建设的基础上,组建6个特色教育联盟和5个联动发展协作体。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机场路小学、红岭小学、武珞路中学新教学楼等工程建设,做好新河街学校、培智中心学校规划设计,改善二十五中、四十五中等学校校园环境。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新增学位600个,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完成水果湖街、徐家棚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达标。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和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推行家庭医生和呼叫医生制度,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居民群众“好看病、看好病”。加强公立医院改革的引导和服务,推进亚心·市七医院改造建设,提升医院管理和专科发展水平。建立正向激励的绩效考核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加快发展公益文体事业。积极服务省图书馆、省文化综合大楼、武昌工人文化宫等重点文化项目,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完善基层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启动区图书馆、区档案馆建设,增强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服务功能,对武泰闸全民健身中心进行提档升级。依托辖区优质文化资源,健全文化艺术人才库,创作一批文艺佳作,组织参加省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评选,展示创作水平和艺术实力。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引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培育打造30支有规模、有影响的特色文体团队,形成文化活动品牌。

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推进生育文明建设,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力度,严肃查处“两非”案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协调推进统计、科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档案、史志、广电等工作。

(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强化民生保障力

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继续实施社区道路和排水管网维修改造,按3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进一步扩大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有条件的社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广泛开展“两型”社区、“两型”家庭创建活动,加强节能设施改造和产品推广,增强居民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家政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支持社区家政服务企业连锁发展。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新增就业人员实名制,新增就业9000人以上。完善区人力资源中心服务功能,加强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信息发布,努力缓解就业难、招工难问题。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00万元以上,扶持创业1000人以上。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帮扶,落实培训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解决家庭“零就业”问题。加强公益岗位开发与管理,优先安排困难群众和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抓好专项救助工作,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救助管理网络化、透明化、规范化。深入实施“贫困代际转移阻断计划”,进一步提高弱势群体帮扶和保障水平。积极推进社保扩面,加强非公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参保工作,落实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相关政策,解决好困难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保问题,全年净增参保6万人以上。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维修、改造危旧公房500套,进一步提高老旧住宅区物业服务水平。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区、街、社区三级调解体系建设,健全第三方调解机制,设立司法救助基金,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畅通渠道与规范秩序并举、积案化解与源头治理并重,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大力开展“六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物业小区、小型休闲娱乐场所、资源回收行业治安管理,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破小案”工程,确保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指挥调度和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取缔无证照经营,加大价格违法查处力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和考核,落实餐饮食品量化分级管理,严厉打击药械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居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执行力

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巩固和提升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区创建成果。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议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群众、新闻舆论和网络媒体监督。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强化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清理,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坚持科学施政。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深入推进治庸问责,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破解发展难题。推行政府工作规范化、项目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公众诉求、服务企业、政务督办、群众评价、绩效考核一网运作平台,提升行政效能。完善街道财税管理体制,增强街道统筹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和企业的能力。坚持依法理财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与服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事业倾斜。

严格廉洁从政。健全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深化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完善公共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财政资金、专项资金、政府投资资金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行为,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两型”机关建设,规范公文和会议管理,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表彰和节庆活动。推进公务消费改革,健全预算公开制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行政支出及因公出国(境)、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费用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将继续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2012年,将投入1.15亿元,为居民群众办好以下实事:

1、投入2400万元,改造升级106条社区道路和47个社区的排水管网,维修、安装一批休闲桌椅、晒衣架等便民设施。

2、投入2250万元,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补贴,保障中小学“班班通”信息点覆盖率达到100%、终端设备覆盖率达到40%

3、投入1700万元,继续帮助区属困难国有、集体企业退休职工解决当年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帮助已到退休年龄的特困环卫工人补缴社会保险。

4、投入1650万元,新建3所残疾人阳光家园,按30/月标准为全区聋哑人提供手机信息补贴,按50/月标准为8089岁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将9094岁老人高龄津贴提高到100/月。

5、投入1000万元,种植1万株大树,建成24个绿化示范社区。

6、投入800万元,建立5个大学生见习基地,创建30个充分就业达标社区,培训1万名园林园艺、平面设计、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人才,为1500名大龄困难群众提供社保补贴。

7、投入520万元,新建13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支持26家民办养老机构提档升级。

8、投入410万元,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添置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为社区新增30套音响设备、2万册图书期刊,送200场文化精品活动,新建10个社区健身小广场,投放40套室内外健身器材。

9、投入400万元,聘请100名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取消困难群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门槛费”。

10、投入370万元,安装100套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实施街道社区餐厨油烟治理,创建20个市级绿色社区。

各位代表,宏图凝众志,重任催奋进。新的征程赋予新的责任,新的目标激发新的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克难攻坚,阔步向前,奋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建设繁荣武昌、文化武昌、生态武昌、幸福武昌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 ?返回顶部